“補貼比直接進口小麥還貴?就沒人想過從國外買一批小麥回來,騙取補貼嗎?”楊東升問。
“當然有,而且還有很多!不過能做這麼做的都是王子、大臣,敢調查的人都死了!”詹姆斯·惠斯勒繼續道,“其實如果都是騙補貼的,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好事!但是他們確實種了不少糧食,結果就是幾十年下來,他們把所有的淡水都耗光了!”
每生產一噸小麥平均需要消耗1000噸的淡水,中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這個數字還得翻數倍。
巔峰時期,沙特每年生產400多萬噸的小麥,此外還有大量鮮花、苜蓿、椰棗,並大量出口。
過去幾十年,沙特打了4萬多眼水井,幾乎耗幹了所有能抽的地下水,對沙特來說,這些淡水絕大多數都是不能再生的,很多地下水甚至是冰河時期留下來的。
而沙特天氣炎熱,人是離不了水的。
為了保證居民生活用水,沙特又不得不再次大建海水淡化工廠,現在的沙特70%的飲用水來自海水淡化,每噸成本超過10人民幣。
更別提還有由糧食補貼帶來的腐敗問題,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可能這事對沙特來說算不了什麼。
由於水源枯竭,現在的沙特小麥產量大幅下降,已經重新成為了一個糧食進口國。
雖然王室大多是廢物,但總有幾個有遠見的人。
目前憑借出口石油,沙特能買來足夠的糧食,但石油總有采完的時候。
這些年沙特人口一直在高速增長,而國際糧食產量卻起伏不定,一旦糧食供應出了問題,必定會引發全國大亂。
用一些瀕臨枯竭的油田,換取糧食安全,對他們來說很劃算。
自1938年采出第一桶原油以來,沙特總計發現了上百個油井,其中超過一半已經枯竭或者瀕臨枯竭,境內的輸油管道長度超過兩萬公裏,沿波斯灣的海岸線上,幾乎到處都是輸油碼頭。
沙特方麵給了他們七個油田,合同期限20年。
晚上回到家之後,楊東升看著資料,調出了沙特的三維圖。
油質不太好,大多是偏重質的原油。
隻有一個偏輕質的油田,產量還很小。
給他們的這些油田,大多靠近波斯灣。
沙特陸上油田生產的基本上都是偏輕質原油,海上油田生產的大多是重質原油。
這些老油田應該是同一批次開發的,輸油管道依次通過各個油田,最終通往海邊,海邊建有油庫,甚至還有輸油碼頭。
隻是這管道大多已經老舊,碼頭吃水也很淺,隻能停靠2萬噸以下的油輪。
不過中東降水稀少,雖然經過多年,這些輸油管道、儲油設施並沒有被太多腐蝕,主要是年頭太久了,各種雜質、蠟質堵塞了閥門和泵。
這些油田大多是偏重質原油,蠟質含量很高,從地下抽出來後,隨著溫度降低,逐漸凝固。
清理掉這些固體的東西對楊東升來說很簡單!
改造一座碼頭的水深,更不是問題。
油庫的容量如果不夠,楊東升甚至可以搞地下油庫。
報告上說,這七塊油田現在每年的原油產量在五百萬噸左右,相比於沙特每年五六億噸的產量不值一提,但是跟楊東升在國內得到的兩塊油田相比還是好太多了。
楊東升掃描過這七塊油田的地下後,發現這些油田還剩餘原油在六億噸左右,另外楊東升還發現了大量完全沒有開采的油層,總量在十億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