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了葡萄牙的英格蘭在6月27日應戰德國隊。
英德可謂是足壇上永不可繞過的一對經典仇敵。
1966年著名的“溫布利進球”,那個沒有被看清究竟有沒有彈進球線的皮球讓英格蘭拿到了僅有的一座世界杯。
1970年加時賽的第18分鍾,德國逆轉獲得勝利,從此英格蘭來再也沒能贏過德國戰車,直到2000年的歐洲杯小組賽。
穆裏尼奧出人意料地在這場比賽中拿出了352的陣容。
魯尼和幾乎打了全部比賽的斯科皮搭檔,在歐洲杯比賽上給出了一個大膽的嚐試。
斯科皮的範圍很大,他在戰術中很多時候都會回撤或是拉邊,有魯尼頂在門前幫忙,讓他能夠更加自由。
之所以穆裏尼奧不再采用442,一方麵是因為中場的雙德問題,防守強度不夠。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很多時候雙前鋒無法打出1+1大於2的效果。
但是魯尼和斯科皮畢竟是俱樂部的隊友,默契還是擺在那裏的。雙方都能夠心甘情願給對方當一當綠葉,而且能夠更加加強英格蘭的進攻。
穆裏尼奧在賽前隻強調:控球。
坦白來說,德國隊和英格蘭隊的優勢有些相似,他們都身體素質硬朗,在身體對抗中不會落下下風,而且體力都相當不錯,踢滿全場是必修課。同時高空球和定位球都是雙方的優勢,踢法凶悍。
但是德國是二次工業革命後的戰車,內燃機的轟鳴卻並非點亮了激情。
它勝在穩妥,每一塊零件都十分精巧,在整體中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支撐著德意誌戰車在風雨飄搖中穩定不倒。
而英格蘭卻像是一塊四處拚湊的破車,像是一個樂嗬嗬的卻不懂車的商人,喜歡將外觀鑲金改造。但其內的某些零件卻被拋在了腦後。
陣內的巨星不少,但是某些問題卻也實在是讓人歎息。
坦白來說,與德國隊的交鋒,英格蘭處於弱勢。
但嚴密的戰車並非沒有弱點。
比如德國隊的中場攔截確實不行,尤其是對上英格蘭不要錢似的中場堆積。誰能想到,在這樣的比賽中,曾經困擾無數英格蘭主帥的“雙德問題”居然成了優勢。
還有,德國的左路進攻還算是可以,但是右路進攻組織卻實在是拉胯。
因此,穆裏尼奧明白,想要戰勝這輛戰車,最好的方式並非是防反,而是全麵進攻,從中場徹底壓製對手,通過控球強硬地放緩德國隊的節奏,將比賽的節奏牢牢把握在手中。
而事實也證明,穆裏尼奧是對的。
整個上半場,場邊的球迷無論來自英國還是德國還是保持中立的他國媒體都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英格蘭隊居然壓著這隻德國隊打。
英格蘭的中場打出了一種絕妙的配合,他們沒有選擇傳統的長傳衝吊,而是通過短傳或者是二過一配合將球送到前場。
而德國隊不僅沒能把握住中場防守攔截,還齊齊後撤太多,兩個中後衛不敢上去盯人。
而上半場也幾乎是斯科皮在整個歐洲杯中表現最出色的時刻,短傳並不是他的優勢,但是他完完全全將從克裏斯蒂亞諾·羅納爾多身上學到的盤帶過人拿了出來。
如果不是人們熟悉他的麵龐,還會誤以為英格蘭這隻隊伍不知什麼時候混進來了腳法絢麗的拉美球員。
尤其是第8分鍾他的進球,毫無疑問地被選為本屆歐洲杯最佳進球。
勒夫料到英格蘭可能會注重左路防守。因此開場以後,德國隊多次在右路發動進攻而不是左路。他們想通過克洛澤的有意右策和施魏因施泰格在這一路配合組織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