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定六年三月,也就是在高懷遠還京一個月之後,趙於芮便再次在大殿上召見了朝中文武百官,以其兄趙昀所為有負與天下人心,以趙氏家族德行已不足以掌控天下為由,昭告天下宣布他將退位,並且將皇位禪讓給了高懷遠。
高懷遠在朝中大臣多次勸進之下,才“勉為其難”接受了趙於芮的禪讓,在臨安城黃袍加身登基稱皇,接受百官朝拜,而趙於芮被封為逍遙王,移出皇宮遷至慶元府安置,其母全氏也隨行遷至慶元府由其奉養。
高懷遠登基當日,定國號大華,改元中興,自此大宋也徹底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
大華中興元年五月,大華軍經過一冬休整的之後,再一次發動北伐,並分三路進擊燕雲等地,
而蒙古國內,在窩闊台兵敗之後,蒙古軍已經元氣大傷,窩闊台領不足數百殘兵撤回草原之後,蒙古國內局勢頓時動蕩了起來,草原中到處傳出了流言,直指拖雷之死乃是窩闊台下毒所致,原來不服窩闊台的王公貴族們紛紛要求窩闊台退位,另選大汗,窩闊台為維持其汗位,於是糾集族內支持者,對這些反對者展開了一場殘酷的鎮壓,拖雷之子蒙哥被反對者推舉為大汗,率軍以報父仇為名,領兵和忠於窩闊台所部展開了激戰,蒙古草原頓時大亂,群龍無首的鎮邊蒙古軍無力阻擋宋軍的猛烈攻勢,紛紛落敗,最終撤出關內,中興元年十一月,燕京被宋軍攻占,進而十二月間收複燕雲全境,數百年之前被石敬瑭獻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自此也重歸漢人懷抱,舉國再次振奮,無數百姓遙拜皇帝,山呼萬歲。
中興二年,七月中旬,大華皇帝高懷遠宣布遷都北上,將都城定都在燕京城,燕京改稱北平,自此大華政治中心離開了江南,北移到了北方,太祖有言,天子守國門,隻要高家還有一人尚在,便絕不能再讓外虜踏入關內半步,國民更為之敬歎。
而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北方地區,在大華國遷都北上之後,再一次開始繁榮了起來,南北通商,商旅貨物不絕於途,大批旅居南方的漢人開始舉家北遷,還於故土,使得因為戰火而人口凋敝的北方人口數量開始迅速恢複,北方的經濟也開始在這些漢人的返回後,大幅度的興盛了起來。
中興三年,宋軍西路軍元帥嶽琨、副帥黃嚴率軍橫掃整個西夏國舊土,將盤踞在這一帶的蒙古軍盡數逐回了草原,將大華疆土西退千裏有餘。
同年,大華征調各式戰船千條,在大華國征北元帥華嶽、副帥周俊的率領下,由密州板橋鎮出發北上,數萬大華軍在遼東半島登陸,而且曆史上首支成建製裝備的火槍隊也被投入到了戰場上,凶悍的火槍齊射,讓前來迎戰的蒙古大軍傷亡慘重,結果僅用了半年時間,便將整個遼東攻陷,蒙古大軍在火槍陣列前麵,他們的騎兵戰術徹底宣告完蛋,根本無法和宋軍相抗,遼東一帶的蒙古軍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損兵折將非常多,以至於使之頓時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和宋軍相對抗了。
中興四年,一路宋軍在討寇元帥付大全的率領下從山海關出發,用時三個月,便打通了中原和遼東的聯係,與已經占據遼東的大華軍彙合。
中興五年,蒙古大汗窩闊台在爭奪汗位的戰爭中兵敗身亡,蒙古諸部被拖雷長子蒙哥統一,當年大華派出悍將黃嚴掛帥,領四萬鐵騎進入草原,對蒙古汗國進行征討。
蒙古汗國因內戰消耗巨大,再也無力和武裝到牙齒的大華軍對抗,經曆數敗之後,不得不舉族西遷,放棄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原,許多部族來不及隨蒙哥汗遷走,不得不臣服於大華軍鐵蹄之下。
同年,遼東以北諸部也歸服於大華國,大華國皇帝下旨在草原中心建立一座大城,定名為定北城,設置都司派漢人為官,監管草原諸部,同時移十萬大華軍進入草原,自此蒙古草原徹底安定下來。
同年,高麗國向大華稱臣,大華解散了高麗軍,派軍入駐高麗國內,並且開始移民至高麗國境內,假以時日,其自然而然的便融入到了大華國之中,雖然招致了高麗國內一些“愛國義士”們的反對,但是在大華軍的鎮壓下,這種反對的聲浪很快便徹底消散,自此北方大定。
蒙哥汗率部西遷並未就此完結,大華軍一路在猛將周昊的率領下一直緊隨其後,追索其蹤跡向西挺進,使其不得不一路向西逃離,大華中興七年,大華軍一路在周昊的率領下,收複西遼舊土,將蒙哥汗所轄的蒙古殘部再次逐離這一帶,使之被迫西逃,從此再無勢力可以威脅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