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禪位的畫風不對(1 / 2)

既然要醫療改革,肯定要做到位。

關於醫療改革的事情,朱見濟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畢竟在這個時代,看一個民族的強盛標誌之一,就是人口。

而大明要擴張性的走向世界,也需要人口。

大量的人口。

所以醫療改革就勢在必行。

朱見濟繼續道:“關於衛生部及下屬州縣醫院設立之事,孤這些年做了個計劃書,並且一直在完善細節,登基之後就會全麵落實。”

這是老子的第一個文治!

為何敢把廢除殉葬製度的文治功績給老朱?

朱見濟是有底氣的。

因為他還有更多的文治功績。

比如正在進行中的新華字典的修編,盡管是從景泰年間開始,但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手操辦,以及修好之後的推廣,都會是自己的功績。

而之後的教育改革……

僅僅是這個文治功績,就有可能超過太宗的《永樂大典》。

再加上醫療改革的話……

不說媲美始皇帝的車同軌書同文,至少也差不了多少。

實際上,從對中國的影響來看,後人無論做出多麼大的文治功績,始終無法媲美“車同軌書同文”,因為這個政策,奠定了中國數千年的民族統一。

若是沒有這個政策,偌大的神州隻怕會像歐洲一樣,變成無數個小國家。

一個省份就是一國的那種。

道理其實很簡單清晰。

自從始皇帝統一度量、文字之後,曆朝曆代不論是誰當家作主,一想到隔壁不遠處的地方,說著自己國內一樣的話,用著自己國內一樣的文字,結果卻是歪國人。

這讓開國的太祖太宗們很是難受。

必須統一了啊!

所以南宋的臣子們做夢都想恢複半壁河山。

所以五代十國後的君王們從沒忘記過一統天下。

但中國實在太大了。

封建時代,中央朝堂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力度太低,加上時代生產力導致百姓生活水平低,一旦出現災荒年份,就容易有流民造反。

而中國又有太多的人才。

別的不說,僅是東漢末年出的那一批梟雄,哪一個不是開國太祖之姿?

人才太多,誰也打不過誰,就容易出現長期分裂。

這就造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但又有始皇帝的車同軌書同文,所以又有“分久必合”。

扯遠了。

朱見濟從背後的書架上拿出一本十六開的冊子來,遞給陳循,“這是孤關於醫療改革做的策劃書,雖然孤已經思考多年,但一個人的思緒終究不能盡善完美,可能也有紕漏,到時候由從太醫院抽調的專業人士來進行查漏補缺。”

陳循接過之後,沒急著翻開,問道:“殿下,如果要在全國所有州縣建立醫院,需要的資金和人才,隻怕短期內沒法做到。”

朱見濟嗯了聲,“孤知道,策劃書中有。”

….想了想,“孤就簡單說說,兩位卿家看看是否可行,又或是應該如何施行,再者是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陳循和陸瑜立即道:“臣洗耳恭聽。”

朱見濟道:“孤是這麼想的,首先,可以在布政使司衙門所在飛府修建大醫院,保障一府之地。畢竟官道修建不會再拖延了,必須落實到位,尤其明年去接收安南後,就能獲得大量的人工,到時候哪怕用安南的人命去填,也要在數年之內,把大明的四縱四橫八條官道修建起來,同時各州縣互相勾連形成蛛網交通,這是道路改革,之後為了適應道路和物資需要,孤還會讓工部的工科院研發一種新式的交通工具,可以一次性搭載上千人,從廣西到京畿,隻需要耗費三日時間的那種日行千裏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