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034(1 / 3)

“遼東局勢複雜, 總兵大人也不容易。”

佟子矜專注侍弄著她的頭發,聽見這話應了一嘴,並沒往心裏去。

楊溱溱本來就是漢家女, 父親又是朝廷的重臣, 有些時候所站的立場真的難以權衡。

即便是她嫁到佟家來, 也沒有義務一定要幫親不幫理。理論上來說, 朝廷也沒做錯什麼, 但佟子矜護短。

換位思考, 如果是她阿瑪或是佟家出了事, 努爾哈赤也必須要站在她這頭。

“那天晚上抓人,可把我嚇得夠嗆。”即便是現在回想起來, 那種驚魂未定的感覺, 楊溱溱都有幾分後怕。

何止是總兵府,整個遼東的兵馬都不是吃素的, 眼下她們享受的太平局麵, 全都是一刀一槍殺出來的, 硝煙彌漫的時候, 鮮血就像鵝毛一樣飛濺。

她沒有真正的上過戰場, 但絕不是一無所知。

所以她才會真的擔心,努爾哈赤若是執迷不悟的同總兵大人作對,她該如何自處,如何麵對佟家的老小。

佟子衿微不可查地撇了撇嘴角,原本的笑意緩緩淡去,莫名被憂慮包圍起來。

她很難想象到,當女真人的馬蹄踏平山海關時,那種仇恨的感覺。

於她這個現代人而言,這隻是中國古代史的變遷, 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在不遠的未來,更會融合成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大國。

但楊溱溱不一樣。

對她來說,那叫亡國。

意味著鮮血和仇恨,還有屠殺和壓迫。

佟子衿不知道該怎樣界定亡國的概念,更不知道如何去感同身受,但她想這種感覺和讀侵略史、瓜分史應該相差不離。

她能站在第三視角去看待朝代更替,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沒有這樣的上帝角度。

罷了,現在想這些還為時過早。

她開口轉移了話題:“你這胎倒是很安穩。”一想起她懷褚英的時候,腦殼都跟著痛。

不過崽崽出生以後,倒是很乖巧的。

說起孕兒經,楊溱溱更來勁兒,她的肚子如今尚且沒

什麼起伏,但母性的光輝可是照了個十成十。

“我盼了兩年才來的小寶貝,當然知道心疼她娘啦。”

她和佟養真已經成親兩年多的時間,在沒有刻意避孕的前提下,居然一直沒都能懷上。

要不是霍神醫都說兩個人沒問題,要好一個助孕的方子來抓著吃一吃。

佟子衿對此不以為然:“二十來歲懷上才最好呢,先前我還擔心你年紀小。”

這個時代的女人,自己的身體都尚未發育完全,就開始一胎又一胎的孕育小孩,壽命短得可怕,連她自己都不免有過擔憂。

“後院的鵝還生蛋的話,你每日都吃上一個。”她懷東果和褚英的時候,也吃了不少。

除了衣食住行,還有就是同房問題。

這弟媳的娘親趁著她有了身子,居然還送來了個丫鬟,言外之意無非是抬了做小妾。

不止小夫妻懵了,佟子衿也傻眼了。

這真的是親媽麼?

“咱家不行納妾,不管是族親還是旁人說閑話,都不必理睬那些人,她們是羨慕嫉妒呢。”

“你們也不用著急,等到孕中期3~6個月,也是可以適量同房的,就是別太激烈。”

她說得直白,誰料卻給楊溱溱鬧了個大紅臉。

瞧著脖頸往下大有越來越紅的架勢,再解釋兩句,隻怕人都要熟透了。

也是奇了怪了,和她男人在一塊兒的時候不臉紅,怎麼她說兩句,這個嬌羞呢!

“額娘~”

東果嗓子幹幹的,想討要一杯蜜水喝,小嬋離得遠了些,她隻好喊了聲額娘。

楊溱溱聽見呼喊聲,反倒鬆了口氣,饒是她再灑脫,也沒有同旁人聊這種話題的,便下意識覺得羞恥了些。

“我去送水。”

不等她起來,佟子衿一把將人攔住:“地麵濕滑,你且安生坐著。”

小嬋差人來加熱水,這會兒隻能她自己來。

倒了兩杯水,一邊拿給東果,一邊等著褚英遊過來。

手背抹了抹臉上的水痕,東果接過蜜水時愣了一下,明明口渴得不行,卻還是牽強著笑意:“額娘,

我是姐姐,要讓弟弟先喝。”

“你喝你的,弟弟也有。”

再回岸邊,就看見她眯著眸子在沉思,孩子總不會無緣無故說起“讓弟弟”的話,何況東果才隻有四五歲。

她在學孔融四歲讓梨嗎?

莫不是三字經的反噬?

學堂的夫子總不至於教歪了苗苗吧,還是她多慮了呢?

“東果真的很乖啊。”楊溱溱微微笑,“什麼事都想著弟弟。”

她這麼一說,佟子衿心裏更不舒服了,當姐姐的就一定要讓著弟弟,這是哪家教的道理?

她輕咦了一聲,快速問道:“東果去的哪家學堂,我明兒個可否跟著去瞧瞧?”

學堂是楊溱溱推薦的,她小時候就是跟著董夫子學識字,也算是很有經驗的老夫子了,佟子衿自然是有所耳聞,才敢將崽崽送過去學習。

自家開個學前班,這事她不是沒想過,要操心的地方太多,她實在懶得張羅。

她曾經的夢想就是當個小學科任老師,教教勞動課或科學課,當然社會課和微機課也不錯。

至於班主任這一重要的職位,咳咳她其實還沒有活夠。

聽話的時候一屋可愛崽崽,搗蛋的時候全都化身成了小惡魔,吃不消,吃不消的。

既然是弟媳去過的學堂,她當時是一百個放心,但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兒。

沒驚動家裏的男人,除了身後跟著的兩個尾巴。

小嬋備了馬車,托著佟子衿和楊溱溱一並去了城郊的學堂。

這裏少說也創辦了二十年的時間,開始隻是村落裏的普通學堂,有三五個同村的孩子,後來總兵大人換了李成梁,遼東漸漸安定繁榮,學堂也跟著整改、裝飾。

舊貌換了新顏,招上來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遼東城附近有小孩子的也愛往這兒送,慢慢過了幾年,如今竟有了不大不小的規模。

說是地處偏遠,可男尊女卑的思想一點都沒淡化,讓女孩子上學的家庭也有,隻是少之又少。

加上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思想觀念,東果這樣四五歲的小女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