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危機,依舊組織成員是預知者,危險範圍大,不能確定被針對者。另,預知者本人死在了這次危機。
綜上所述,從第9次危機開始,因為一直沒有死人,預知者依次轉換,始終沒有重複。
大家也從中得出一條規律:隻要危險中沒死人,下一個預知者,就會換成從未預知過的人。
那我們由此反推,危險中如果死了人,下一個預知者,會不會換成已經預知過的人?
可是從前8次危機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危險中死了人,從未預知與已經預知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預知者。
所以我們要跳出這個思路,將注意力從誰是預知者,什麼人會成為預知者。
轉換為誰是被針對者,什麼人會成為被針對者。
而由於大多數危險的範圍都很廣,我們很難確定誰是被針對者,因此隻能從“什麼人會成為被針對者”開始解讀。
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被針對者,所以我們要縮小一下範圍,先假設一種可能:
預知者會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x33xs.com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
第2次危機的預知者楊北劍,並沒有成為第3次危機的被針對者。被針對者是嚴烈。
第4次危機的預知者陸晨,也沒有成為第5次危機的被針對者。被針對者是楊南簫,或者組織成員A。
第5次危機的預知者韓羽蝶,依舊沒有成為第6次危機的被針對者。被針對者是楊北劍。
隻有第7次危機的預知者,組織成員B,有可能成為第8次危機的被針對者。但是因為死的不止他一個,所以也不能確定。
以上這些信息,看似否定了“預知者會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的推測。
但是我們如果將每次危機的死亡因素,帶入進去的話,便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第2次危機因為死了人,預知者楊北劍沒有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第4次危機因為死了人,預知者陸晨沒有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第5次危機因為死了人,預知者韓羽蝶沒有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而第7次危機因為沒死人,預知者組織成員B,可能成為了下一個被針對者,死在了第8次危機中。
這樣看來,預知者會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的前提,就是預知的危險中沒死人。
也就是說,隻有預知危險中死了人,預知者才不會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甚至可以更深一步推測。
預知者所預知的危險,沒有應驗在被針對者身上,但因為有人代替了被針對者去死,也算完成了目標,因此預知者沒有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我們再將這個推論,帶入第3、4、5次危機,便又能得出一個推論。
第3次危機中,韓羽蝶預知到的危險,沒有應驗在嚴烈身上,所以她成為了第4次危機的被針對者。
第4次危機中,因為陸晨的預知,原本針對韓羽蝶的危險沒有應驗。不過因為死了其它人,陸晨沒有成為下一個被針對者。
而第5次危機中,韓羽蝶居然又成為了預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