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健很自然地想起了《晴天》這首歌,他可太喜歡這首偏校園懷舊風的歌曲了。
《晴天》在原來的地球獲得過“第十屆全球華語音樂榜”港台地區最佳歌曲獎以及“第四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年度最受歡迎金曲獎,這首03年的老歌,還是QQ音樂熱歌榜上的釘子戶,在榜單上常年居高不下。
這是首浪漫的少年情歌,有風花雪月,更多的是悵然若失,很散文詩式的情懷,帶點傷感。
它將回憶的思緒充分放大,校園時代的青澀,甜美純真的愛情,桀驁不馴的叛逆,在這首歌裏全都有體現。
周行健選擇在腦中播放這首歌,熟悉的前奏一響起,他就感覺整個人的DNA都動了。
他隨手就拿過吉他,跟著腦中的旋律,三兩下就能完美還原旋律,扒個譜不要太簡單。
他直接開抄,主要是他越聽這首歌,隻覺得它正符合原主的分手經曆——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但偏偏,雨漸漸,把距離吹得好遠,好不容易,又能再多愛一天,但故事的最後,你好像還是說了拜。
歌詞中的“你”,當然就是已經被換了芯的周行健當成“創作靈感”來源工具人的前女友了,不隻是《晴天》這首歌,很多關於分手的情歌,都能用她當工具人。
周行健覺得這個劇本很完美,那就是分手之後受了嚴重情傷的原主,在音樂創作上一朝頓悟、直接開竅。
其實對於原創音樂人來說,分手之後就能寫出好歌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這就好比古時候大詩人往往是遭遇貶謫後才能寫出千古名篇,所謂“文章憎命達”。
周行健正抄得起勁,但他很快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即便他馬上就能把《晴天》抄出來,卻沒有足夠的錢製作這首歌,更別說為其投入宣傳資源了。
這個平行世界華國的娛樂業還是非常發達的,得益於重視版權,不論是線上的數字專輯,還是線下的實體專輯,都很有市場,樂迷們很願意為優質的音樂付費。
也正因為如此,除了傳統的三大唱片巨頭之外,各種獨立的音樂廠牌百花齊放,甚至普通的音樂愛好者,都能在“音悅雲”這個平台注冊賬號,發布歌曲。
不過問題在於,普通人發歌基本沒有宣傳資源,自娛自樂當然無所謂,真要去當職業音樂人,那還是得找家音樂公司簽約。
像周行健這種“才華”無限、底氣十足又有野心的家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他隻覺得先當個獨立音樂人積累資本,然後再搞個自己的音樂廠牌那才是王道,版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裏,那才有主動權。
在這個信息無比發達的網絡時代,雖說資本已經無孔不入,但它依舊壓不了無限的“才華”,或者說擁有地球曲庫的掛比。
酒香不怕巷子深,周行健還真不信他那麼多好歌,會被埋沒。
周行健現在缺的是製作歌曲的錢,他首先想到的賺錢途徑,當然是賣歌。
他的庫存太多了,賣點質量中上的、不適合他自己唱的,用來積累第一桶金,這是很正常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