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禪茶人生(1 / 2)

雲峰回到了古街的四合院,

想不到表哥和崔總到了,蘇冉冉正在招待表哥和崔總,在古街桃花源的茶藝館裏,三個人品著香茗。

雲峰的茶藝館,靜幾明窗,四壁明式的花格窗,紅木的博古架,名人字畫,古色古香。

牆上是一個大大的“禪”字。

蒼勁有力。

那是著名書法家舒同的手筆。

窗外,疊石造泉,小橋流水,綠樹成蔭。

古樸典雅,安逸寧靜,是個品茗養性的好地方。

此處無處不漫茶香,又無處不參禪。

一個人,卸下了累,盡享一盞茶的時光,靜坐品茗,心似一灣湖水,無人涉足,無人撥弄,沒有一絲漣漪,靜想人間美好。

那是神仙過的日子。

一杯茶,滌卻內心的繁蕪。

真是個人生好去處。

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雲峰好茶,得自阿爺和外公的真傳。

阿爺好茶喜禪,外公更是製作茶盞的大師。

茶盞之道,密不可分。

更是茶道的高高手。

自小就教育雲峰,喝什麼茶,得用什麼樣的茶盞。

雲峰在茶道上的修養自是不凡。

雲峰自小入門,覺的喝茶舒服,有品味。

愛屋及烏,喜歡精美的茶具,逐漸成高手。

也已感受出茶的香,醇,韻,滑等,亦看出茶的品種,產地,製成等。

通過參禪和品茶,雲峰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晉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了“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正向“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方向突破。

自古,禪茶就是一家。

禪能洗心,茶能滌性,苦中有甜

“茶”字折開“即人在草木間”,人與人之間有著禪意

的相連。

四個人談論著:禪和茶。

外公是製作茶盞的大師,這茶與盞,有不解之緣,表哥家學淵源,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

“禪茶一味”

對禪茶兩屆的話題,那麼“一味”在何處呢?

雲峰請教了表哥。

表哥談了他的看法;“功夫一味,恭敬一位,載體一味。”

“這功夫一味,是指茶與禪都講落實,熬功夫。有禪達悟,論的是根器與修行。

自古至今,哪一間禪堂沒有蒲團坐爛?

而茶,如白琳者,一看產地,二看火候,非生於險峻之地,非老火慢培者不為商品。

這是茶與禪共通的第一點;考功夫。

“恭敬一味,”講的是態度。

這需從內心樹立起對佛陀,佛教獨立正確的認識,進了爆發出自然的尊敬。

佛教的儀式常用茶禮,茶儀,茶供等方式來表達對“佛,既“覺者”的尊敬。

所謂的“覺者”,就是醒來的人。

表哥解釋道:

清雅莊重的儀式,正是寄托了信徒們,清淨汙染的恭敬之心,這是茶與禪共通的第二點。

“載體一味”,是說,茶與禪都需要表達和衍算。

古來祖師唱和酬答,曆代茶人烹茶盡具,都是通過形式,來表達一個內涵物的核心。

在中國曆史上,茶與禪的興起,發展趨勢相近,同根同源,這使茶之一事成為“禪”一個很好滴載體。是“禪”之一境,成為茶人們修行的最高追求。

人們研修茶道,是為了克服局限,達到自在無礙。而古來禪宗巨匠,無論是趙州的三稱“吃茶去”,還是圓悟手書的“禪茶一味”,無不是祖師,籍茶表茶的方便手段。

這就是茶與禪共通的第三點;“互為道器,互為載體”。

表哥不虧是盞茶製作世家出來的人。

對這“禪茶”頗有造詣。

雲峰由於受阿爺和外公的熏陶,禪茶的學問,早已異於常人。

雲峰亦對三人講述了,這禪茶的曆史和自己所悟的禪茶之道。

自己從簡單的一杯茶中體悟出的禪理:

“禪茶一味”,是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典體現。

禪茶的曆史,大慨可以追溯的漢朝。

曆史久遠。

在清寂,古樸的禪堂,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是禪宗人日常的功課。

唐代“吃茶去”三字禪,是禪林的經典。

可見這茶和禪是密不可分的。

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

“和”是中國茶道思想的哲學核心,

“敬”是對自己謹慎,對他人尊敬。

“清”是清潔,清廉。

“寂”是寂靜。

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體現了人類的普世道德:“為人和平,處世恭敬,品質清潔,身心靜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