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再訪城中村(2 / 2)

張東峰停下來,看了看攤上的水果,最終挑了一些桔子,林敏付錢,二人便走邊吃,讓張東峰仿佛回到了剛來東陽村租房的時候。

張東峰和林敏都是年輕人,穿著一般,現在邊走邊吃桔子,讓人完全覺得就是生活在城中村的人。

再往裏走,便是東陽村的菜市場。

由於是城中村,不知道什麼時候要進行拆遷改造,為此這裏的菜市場並沒有象縣城中其它地方的菜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還是保留著十多年的樣子。

一個很大的頂棚,用鋼管撐著,下麵是水泥墩子砌成的台案,一排又一排,一人一個。

案上擺蔬菜,案下破紙鞋盒裏裝錢。案前的地上,扔滿了爛菜,被來往的人踩踏成泥,如果下雨,簡直無法下腳,不過這裏的人們,似乎早就習慣了。

菜市場的右邊有一排臨時搭起的房子。用鋁合板胡亂拚在一起,上麵蓋了整塊的石棉瓦。

這些房子主要用來開小賣鋪,如賣米麵、賣點心等。

張東峰在東陽村租住的時候,會來這裏吃碗麵條,再到菜市場買些菜,自己回去燒,對付中餐或晚餐。

現在他看到這家麵條店居然還在,便對林敏說道:“這家麵條的味道不錯,量足價格也便宜,以前我經常來這裏吃。”

本來他打算再吃一碗麵,回憶曾經的味道和生活,隻是店裏的人太多了,隻能作罷。

在張東峰租住在東陽村的時候,他還在這些臨時搭建的房子後麵看到一些菜地,種著一些時令蔬菜,不過,現在已經變成了高樓。

就算是縣城,隨著城市化進程,已經不需要菜地,隻需要高樓、車輛和鈔票、欲望。至於蔬菜,隻能長在郊區的溫棚裏。長成之後,再運到縣城裏來賣。

菜市場後麵的巷道就很深了。

一條主巷,延伸出很多小巷,像一條主動脈和許多毛細血管,也像一條苦瓜藤和它的無數瓜蔓。

巷道兩側紮滿了兩層民房,擁擁擠擠。二樓樓頂搭著天藍色的活動板房,大多租出去住人。

屋裏冬冷夏熱,住著鄉下來打工的人,帶孩子上學的人,做小生意的人,無所事事的人、偷雞摸狗的人。

他們睡在風能刮跑的屋子裏,做著天藍色的夢。屋外鐵絲上掛著褲衩、衣衫、被套、絲襪。

想當年,張東峰剛來到江東縣時,鑽進那長長的巷子,挨著門一家家進行詢問,最後在巷子中間找了一間房子,估計隻有十個平方,房子狹長,擺一張床板,床兩頭挨著牆,窗前兩三步,即可出門。

在那間屋子裏,張東峰住了近二年,後來生活條件改善,才搬了出去。

在這期間,為了省錢,張東峰買了電磁爐、鍋碗勺筷,在窗前牆角下,支了幾片磚頭,架上破木箱,擺上案板,開始了自己做飯的日子。

一是為了省錢,二是為了營養和衛生,畢竟經常吃外麵的食物不衛生。

住進那房子時,天正熱,整個屋裏像包子,能將人蒸熟。屋子在樓梯口,門前有人來來往往,不敢開窗,隻好忍著,睡一覺,熱醒,一抹,渾身流汗。

樓下房東一家,開著電視,空調呼呼吹著,他們一邊罵著一邊討論著拆遷補償的事,一會兒振振有詞、一會兒義憤填膺。

別的屋子裏,單身少年,在微信上撩著姑娘;夜店回來的女人,正一層又一層卸著濃妝;來城市長期看病的老兩口,把一張張繳費單捋展壓在床板下。

加班回來的中年人,把油膩的腦袋塞進一盒熱氣騰騰的泡麵裏;賣關東煮的小兩口,因為女人玩手機忘了收錢損失了十來元,男人一回家就罵罵咧咧,最後動了手。

帶著孩子的離異女人,給一鍋燴菜放多了鹽,正往裏麵加水,這鹹,就像她的日子,難以下咽。

張東峰覺得滿院子的雞毛蒜皮,滿院子的煙火縱橫,充滿了最底層人們生活的酸甜苦辣。

來到自己曾經租住的地方,發現那間房子還在,隻是換了一個租客,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

林敏感慨道:“沒想到張部長曾經的生活如此困苦。”

張東峰笑了笑:“許多人隻是為了活著就已經很辛苦了。”

“我在考慮是不是一定要進行城中村拆遷改造?”

“如果城中村拆遷了,這些租住的人住到哪裏去、以什麼來謀生?”

此時的張東峰和林敏,絕對沒有想到,今後圍繞城中村的拆遷改造,居然掀起一場風暴,把許多人卷進去了。

。您提供大神平和心境的大展鴻圖秦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