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誰先說起的,某隻知道現下在城裏已經傳得到處沸沸揚揚了。”
宋均一口氣說完,臉色鐵青十分難看。
永寧城有五十萬餘人,除了極少數的權貴和少數的富戶中戶,受雪災困擾的起碼還有四十五萬人,二十餘萬戶。
而他們目前為止救濟過的,僅有千人,還不到百分之一。
但這個發炭賑災的消息一旦傳出去,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必定會找上門來。
因為這些人家裏或許不缺過冬的糧食,卻必定沒有準備足夠的柴炭。
原價二百文一稱的炭價,本就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
累日積雪,外頭的天氣已經冷到了滴水成冰的地步,家裏沒有炭火,連灶台都燒不起來,這日子誰能受得了?
二十餘萬戶,就是一家隻取五斤炭,摳摳索索用個兩三日,那也是上百萬斤了。
楊明上哪給他們弄這麼多炭出來?
拿不出來,那就是言而無信,前麵營造的善人形象,馬上就崩塌了啊。
好家夥,真是一點都不讓他意外啊。
楊明拍了拍還透著墨香的契書,冷笑道:“消息是宋宏放出去的,我早就猜到他們會有這麼一手了。”
宋均愣了愣:“方才發生了何事?”
楊明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宋均頓覺遍體生寒:“他們是故意要讓先生簽下契書的?若是明日我們拿不出賑災的石炭,他們就會將契書宣揚出去,讓我們聲名掃地?如此說來,那兩萬稱炭火,炭行也必然是不會給我們了。”
“錯,不是不給,是晚些給。這契書若是失效了,他們還拿什麼造謠呢?”
宋均看著楊明胸有成竹的模樣,雙眸閃亮道:“那想來先生是將計就計了?”
楊明兩指夾著紙片,得意地笑了:“不錯,他們欲擒故縱想讓我簽下契書,好造謠說我們手裏有炭火,卻不肯拿出來賑災。”
“而我,也正巧需要這紙契書,好逼他們承認,他們倉庫裏真的沒有石炭。”
宋均聽得似懂非懂,楊明卻沒有跟他仔細解釋,他在等尉遲林虎。
永寧城裏除了武定侯府和秦府外,還有十三戶人家交了定金要裝暖房,正在挖地道趕工中。
尉遲林虎忙得腳不著地,收到楊明的傳召,才急急忙忙趕回來。
兩個人對著永寧城的地圖嘀嘀咕咕地研究了起來……
“此處是否靠近武定侯府?挖過去要多久?”
“一個時辰。”
“這裏離齊王府倒是挺近的,一個時辰夠了吧?”
“多了,半個時辰足以。”
“還有這裏和這裏,你看看哪家離得近,規劃一下,爭取一夜搞定,遲則生變。”
“嗬嗬,敢跟老子要七十萬兩?老子偏要零元購!”
……
紹定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一大清早,炭行門口和往常一樣圍滿了人,一個個著急地翹首以盼,想看到炭行開市的消息。
而炭行裏,陸二和鍾三也在翹首以盼,等待宋大帶回官府旬估的消息。
所謂旬估,就是每到旬日,三司和永寧府衙的官吏聚頭,召集各行的領頭人,根據當前市場的貨物品質,分成上中下三等,再給出接下來十天市場的指導價格。
當然實際交易中,可以根據情況在指導價的基礎上略有浮動,隻要雙方認可立券,官府即承認交易合法。
不過,想以旬估價格的十倍百倍賣出,是決計不成的,這是擾亂市場,若是被官府查到,視情節嚴重性,處以流放、極刑不等。
炭價原本一直是二百文一稱上下,上一次旬估因為入了冬,也隻得二百一十文。
這麼冷的天,運河都結冰了,外麵的炭進不來,城裏的人出不去。
這百年難遇的好時機,炭行的人怎肯賤價賣炭,他們寧可關門關幾日,就是為了等上頭疏通關係,拿到個合法合理的旬估價格,才好賣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