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威軍指揮使梁定安,矯稱聖旨,夥同神威軍中的心腹,以虎符號令神威軍上下謀反。”
“梁定安及一幹心腹死罪難逃,但這三萬神威軍該當如何處置,朕始終拿不定主意。”
宋趙廣笑眯眯地看著楊明道:“不過今日看到愛卿,朕突然打定主意了。”
“來人,擬旨,撤去神威軍的番號,改為楊家軍,叫愛卿手底下那三千人去擔任骨幹,叫上官雲龍去做個指揮使吧。”
關於神威軍的處置,早朝的時候已經吵了好幾天了。
謀反的是梁定安和他的心腹。
但神威軍的三萬將士,大多數隻是聽命虎符行事,還以為自己在勤王救駕,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是在謀反。
這些人怎麼處理就不好辦了。
他們是禁軍中的上四軍,是大興軍隊中精銳中的精銳。
朝廷花了大價錢訓練他們,養著他們。
對於所有武將來說,都是一個香餑餑,誰能拿到這支軍隊,所在派係的實力無疑會暴漲一大截。
武將們竭力想要保住他們,並吸納到自己的嫡係部隊裏去。
而文官們則是因為被梁定安嚇到了,連帶著對神威軍也十分惱怒。
恨不得三萬人全部拉去流放算了。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法不責眾,有史以來,從來沒有什麼罪案是能牽連三萬人的。
但這些文官就是不願意看到神威軍落在某一個武將的手中,便又提議撤番,把他們打散,發配到各地的廂軍中,作為補充力量。
文官和武將吵得不可開交,宋趙廣本來就是個耳根軟的性子,這可不就耽擱了下來。
但今天看到楊明,他的腦海裏突然冒出了一個堅定不移的念頭。
這三萬人應該交給楊明。
讓楊明重新打造出一支楊家軍來。
如果真的能建成新的楊家軍,大興當可安枕無憂,便是有朝一日,揮軍北上也並非不可能。
聞言,文官們瞬間沸騰了。
“陛下,萬萬不可。臣對北武王並無惡意,但自大興開國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事情。”
“指揮使是北武王的家臣,軍中骨幹又都是北武王的嫡係,那這支軍隊,究竟是大興的軍隊,還是北武王的私兵?豈知他朝,北武王不會行逆賊梁定安之事?”
平心而論,連楊明自己都驚呆了。
他私自囤兵的事情,被宋宏爆了出來,本來以為皇帝不追究就算是好的了,沒想到皇帝不僅不追究,還打算給他名分,叫他把私兵變成禁軍,還交給他的人帶領。
這放在別的朝代,或許並不稀奇。
可是大興卻太稀奇了。
大興之前,這片土地上經曆了長達數百年的戰亂,各地藩鎮割據和武將擁兵自重。
這個教訓讓大興的開國皇帝銘記於心,所以對軍隊的掌控更是高度關注。
大興建立之初,便訂下了所有兵權收歸中央的國策。
此後二百餘年,大興最精銳的數十萬戰士都集中在皇帝親自統領的京城禁軍。
地方將領手中的廂軍,盡是老弱殘兵,還要受到各級行政官吏的掣肘監視,再加上經常無緣無故調動,最後形成了“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麵。
唯一的例外是楊家軍。
因為楊家軍一直駐紮在邊境,是大興抵禦外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