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他好像書上畫的這個人(1 / 2)

蘇政在這個世界發展工業化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最優的解,無論是發明還是應用,蘇政不需要去一步步試驗。

例如發明燈泡,蘇政不需要像發明家愛迪生那樣花費兩年的時間進行數百上千次的嚐試,直接就能得出用鎢絲。

再例如應用,這裏沒有資本家愛迪生去打壓交流電,蘇政有完整的交流電體係,從發電到運輸到應用。

地球頭號進行工業革命國家用了百年,肩負了探索的重擔,後崛起的列強用了幾十年,再往後,二戰前日本隻用了三十年,中國進行初步的基礎工業化隻用了20年。此前蘇聯更是隻用了9年便初步具備了基礎的工業能力。

而現在,蘇政穿越過來到現在,總共不到三年的時間,自由聯邦就擁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部分主要成果,同時也具備了展開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革命)的能力。

不過也僅限於此了,事實上,到現在,很多科技產物,那些科學部的家夥甚至連原理都沒弄懂,稀裏糊塗的就搞出了生產線。

甚至不少東西蘇政都隻能明白個大概。

到了電氣時代,那些圖紙,蘇政甚至都看不明白。

而且甚至連直接照抄都很難了,就例如粗製的大喇叭擴音器,其圖紙厚度甚至不亞於一台蒸汽機。

再例如電報機,裏麵有很多元件,單個拿出來都不是一兩張圖紙能解決的。

另外,蘇政現在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政治和經濟建設上。

沒了蘇政,那些科學部的家夥根本指望不上,他們此時還在瘋狂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知識....

不過質無法變化,還是可以變量的。

接下來五個月的時間內,自由聯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僅僅五個月的時間,兩縱一橫的鐵路幹線便修建完成,從赫爾斯諾丁都出發直達蘇泰市,和從克拉爾市直達東陵關的兩條縱向幹線,以及從赫爾斯南直達克拉爾市的橫向幹線,總長共1060公裏的鐵路線路已經完工。GgDown8

赫爾斯的礦脈已經不足以供應整個工業帝國龐大的鋼鐵消耗了,好在從南邊紫雲帝國運來的礦產填補了消耗。

蘇政回了一趟蘇泰市,此時的蘇泰市已經擁有了二十萬人口了。

蘇泰市遍地都是工廠,滾滾濃煙籠罩了整個城市,以泰德區為核心,大量的工廠遍地開花,其中大部分是蘇氏集團的產業。

這裏地處偏遠,南邊靠山,西邊靠海,處於聯邦的角落,而從海上刮的風多為東南走向的風,工業廢氣大部分也被瓊南嶺攔住,同時處在海岸線,工業廢水可以直接排向大海。

所以這裏便成為了聯邦的工業發展中心,工廠的密集程度比克拉爾市和曼徹市還高。

蘇政現在可顧不上什麼環境汙染,發展才是王道,生存才是第一,而且正所謂,隻要我發展的夠快,汙染就跟不上我。

由於鐵路的建成,極大便利人們的通行,再加上政策對戶籍的解放,人口開始大量流動起來。

勞改的戰俘和教改奴隸種植出大量廉價的農作物降低了農作物單價,而工廠高昂的福利和薪資,使得農民們放下了鋤頭前往城市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