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是的。”楊貞吉道,“根據梁處長反饋回來的信息,八路軍三八六旅上次攻占太原之後,幾乎把太原城內城外的工廠搬了個空,不光是發電廠、鋼鐵廠,甚至就連子彈廠的設備也被他們拆下來運回晉西北。”
頓了頓,又道:“憑現有設備,興建一座大型綜合兵工廠沒可能,但是興建一座專門生產子彈以及炮彈的兵工廠卻是不難。”
閻西山便從躺椅上霍然站起身,然後背負雙手在房間裏來回踱步。
楊貞吉知道閻西山的這一習慣,思考問題做決策的時候喜歡踱步,所以隻是拿眼睛跟著閻西山來回轉動,卻沒有出聲打斷。
好半晌後,閻西山突然頓步問道:“楊處長,你覺得八路軍三八六旅有沒有能力把這個兵工廠建起來?”
八路軍三八六旅有沒有能力建成兵工廠,將直接決定閻西山做不做這次交易。
如果說八路軍三八六旅沒有能力建成兵工廠,那就放心大膽的把張愷等太原兵工廠的工程師以及技術工人送給八路軍,這樣一來甚至還可以減輕二戰區財政上的壓力,因為從山西撤出來的工程師、技術工人以及家屬數量龐大,足有好幾萬人。
為了養活這幾萬人,閻西山真的是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既然現在八路軍方麵想要,閻西山也是樂得甩掉這個包袱。
但是,如果八路軍三八六旅真有能力把這個兵工廠建起來,那就不能把張愷等工程師以及技術工人轉送給他們。
道理很簡單,日本人早晚是要離開山西的。
到了那時候,跟他閻西山爭奪山西的就是八路軍,那麼如果讓八路軍三八六旅建起了這一座大型兵工廠,那就可以給八路軍源源不斷的提供子彈炮彈,那麼整個山西還有他閻西山什麼事?早成了八路軍的地盤!
這個可是會要了他閻西山老命的。
對這個問題,楊貞吉自然也是不敢輕下論斷。
楊貞吉當然是傾向於八路軍三八六旅沒有能力建成兵工廠。
要想建成一家兵工廠,尤其是大型兵工廠,哪有這麼容易?
閻長官在山西慘淡經營幾十年,花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才終於建成太原兵工廠,八路軍三八六旅窩在晉西北這小地方,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資源沒資源,都窮成這樣,還想建大型兵工廠?想啥呢!
更何況現在日本人還沒有走呢。
日軍會眼睜睜看著八路軍把兵工廠建起來?
所以,楊貞吉一百個不相信三八六旅能把兵工廠建起來。
但是,老實話說得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他說了八路軍沒有這個能力,然後八路軍卻把兵工廠建起來,那他就要為此擔負責任。
所以,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這話絕不能亂說。
當下楊貞吉道:“總座,卑職以為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小心為上。”
“淨說些屁話。”閻西山對楊貞吉的話很不滿意,當即又道,“你趕緊讓人備車,今天下午我們去洛川轉轉。”
這種專業的問題,還是得問專業人士。
所以,得去洛川問問兵工廠的工程師。
……
抗戰爆發之後,江浙沿海地區的民族工業經曆了一次史詩般的內遷,數千家大大小小的工廠企業內遷到了四川、貴州以及雲南等大後方省份。
也有相當一部分工廠內遷到了陝西省的寶雞等地。
但其實,除了江浙沿海地區的工廠外,SX省的民族工業也有過一次集中搬遷,隻不過搬遷的規模以及距離遠不足以跟江浙沿海的工廠提比。
比如說太原兵工廠,雖然大部分機器設備都沒有搬遷出來,但是兵工廠的人員,包括從國外聘請的工程師以及各車間的技術骨幹連同家眷都搬到陝西。
工廠搬遷到陝西後,像麵粉廠、紗廠、紡織廠以及火柴廠等工廠很快就能重建投產,能靠自己的盈利養活工人,但是太原兵工廠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太原兵工廠搬遷後事實上已經處於停產的狀態。
從三七年底搬遷到洛川到現在,將近五年的時間,太原兵工廠再沒有生產出一門炮、一支衝鋒槍或者一顆子彈。
是真的沒辦法複產,電力就解決不了。
工廠處於停產狀態,閻西山自然就沒辦法賣軍火。
不能賣軍火就沒錢給工程師和技術骨幹發放工資,因為這,閻西山不得以才會克扣晉綏軍的軍餉甚至倒賣軍糧。
但既便是這樣,也隻能勉力維持工程師們的溫飽。
至於兵工廠的技術工人和骨幹,基本上流失殆盡。
為了留住這些人才,太原兵工廠的廠長李蒙淑真可謂是絞盡腦汁。
李蒙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今天又該到哪去搞錢?如果今天搞不來錢又會有幾個技術骨幹離開?
但是這仍舊擋不住人員的流失。
到今年,甚至連一些車間主任、廠長都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