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瀾回清大的時候,組織上的獎勵才公布出來。
專利費什麼肯定是不會少的,除此之外他還多了一個頭銜,國家級技術顧問。
憑借這個頭銜,每個月可以領取100塊錢的津貼。
100塊錢的津貼,在這個年代,還真是大手筆了。
哪怕江瀾以後一點發明都沒,一點貢獻都沒。
這點津貼每個月都能拿,都可以當作養老錢了。
江瀾的j省之行,也是開創了高校知識分子進場參與科研的先河。
學校裏的領導討論之後,覺得這種模式還是挺不錯的。
又能幫助企業創收減輕國家負擔,還能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值得推廣。
校領導以江瀾為例子,專程寫了一篇論文,提交到了教育部,建議這種模式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開來。
這篇論文有理有據,引起了教育部領導的重視。
當天組織內部就召開了大會,就這個模式的合理性進行了激烈討論。
最終這套模式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同,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國家百廢待興,最缺的就是人才。
讓這些人才到一線去,去支援生產建設,才能發揮他們最大的作用。
一場轟轟烈烈的大學生下基層輔導技術工作的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各個專業的人,都開始行動起來。
很多企業也是雞賊的很,早早的就打聽到了幾個厲害的學生,想著搶先把人給占了,拉到自己那邊去搞科研。
江瀾是空調扇的發明者,又為夏花公司空調研發立下了汗馬功勞。
發動機的研發,目前還是個秘密。
大眾是不知情的,可這並不影響大眾對他實力的評估。
一個能拿到國家級技術顧問的學生,那肯定是不折不扣的大佬了,跟學校裏一般的學生肯定不一樣。
一時間,江瀾受到了各個企業的邀請,班主任頭都要大了。
這些人到底搞清楚沒有?
怎麼就專門找江瀾呢?
江瀾是物理係的,不是他們動力機械與工程係的,這些企業在搞什麼飛機?
能不能尊重一下他們物理係的人才?
江瀾也很無奈啊,他其實是個全能,但是大眾對他的認知可能還集中在動力機械與工程這方麵。
他倒是無所謂去哪裏支援,反正現在的情況跳過來跳過去,基本都是國企,賺得錢左右都是國家的。
班主任詢問了一下江瀾的想法,然後打算幫他挑一個。
他剛選了首都鋼鐵廠,其他單位就不願意了。
這些廠子都是皇城根下的企業,都是根正苗紅的國企,沒理由厚此薄彼啊。
憑什麼江同學要去別的廠,不來他們的廠,這是看不起他們嗎?
眼看著就上升到矛盾的高度了,學校也是很為難啊。
江瀾同學是很厲害很能幹,但是他再能幹也隻有一個人啊,總不能讓他輪流在各個廠子裏麵活動吧。
結果這幾個廠子,就是特別堅持,他們就想要江同學。
他們也不介意多等一段時間,我們可以輪著來。
於是江瀾又打破了常規,開始在各個工廠之間進行輪流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