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魏軍士卒的死亡在這場戰事裏微不足道。
因為同一時間,死亡的秦軍和魏軍士卒加起來,其數字已經破百。
如果有人能夠從天空俯瞰這一片土地,會發現倒下的士卒裏,魏軍多而秦軍少。
然而這並不能說魏軍的戰力低於秦軍。
事實上,論裝備,論戰術素養,魏軍士卒尤其是魏武卒一直冠絕列國。
秦軍隻是近十幾年,商君變法強秦過程中編練了新軍,戰力才逐漸提高,又在前幾年的河西大戰以及與韓、趙的幾次小規模戰爭中的勝利後提升了士氣與軍心。
列國,包括秦國,此時仍認可魏國的霸主地位,認可魏軍的強悍。
之所以會出現秦、魏一比二乃至一比三以上的戰損比,是因為地利與人和在秦軍手中。
而司馬錯,也充分地應用了這個優勢。
在他的指揮下,秦軍右翼四部一萬二千餘名士卒在魏軍主力第一方陣出戰前就已完成了變陣。
仍是弓弩在後,輕兵和材官在前的基本布局。
但不再是之前麵對聯軍騎兵衝鋒時的五道密集但單薄的橫向陣列,而是以屯為單位的數十個小方陣組成的三道縱深厚實的橫向陣列。
這個變陣的好處在於秦軍總能在交戰區域對魏軍進行兵力壓製,營造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麵。
這就讓魏軍很是難受了。
論兵力,即便隻是魏軍第一方陣,也遠超秦軍右翼四部。
但礙於地勢,以及有利地形皆被秦軍所占據,魏軍陣型無法完全展開,隻能像添豆子一樣,不斷地一小把一小把地往秦軍以弓弩、戈矛和刀劍鑄成的血肉磨坊裏添。
然後希冀著秦軍的血肉磨坊在某個時刻被魏軍的屍骸給硌住,或是在作戰過程中因為傷亡而降低磨轉的速度與力度。
魏軍主力兩萬六千人組成的五個方陣的接連衝擊之下,遲早會強行關停甚至暴力拆除秦軍的血肉磨坊。
隻要魏軍不怕死傷的士卒過多,這隻是時間的問題。
魏齊知道這一點。
嬴疾和司馬錯也知道這一點。
所以,從一開始,嬴疾交給秦軍右翼,交給司馬錯的任務就是拖住魏軍主力。
秦軍,並沒有妄想憑著四部一萬二千士卒就吃掉魏軍的兩萬六千主力甚至是整整五萬大軍。
左翼亦是如此。
這場戰事的關鍵,始終在嬴疾直轄的中軍。
如果秦軍軍中能迅速擊破正麵的五萬韓軍,然後長驅直入也好,側翼包抄魏軍主力或中山軍也罷,都能獲取最後的大勝!www.x33xs.com
而嬴疾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將一個非常重要的作戰任務分配給了吳瀾和吳瀾的砲車軍丙部。
“我需要你打掉韓軍的弓弩方陣,能不能做到?”
趁砲車軍丙部組裝二十架砲車,嬴疾派傳令官將吳瀾召至中軍指揮處,親口發出詢問。
“我不能保證一定可以做到,隻能說盡量試試。”
吳瀾沒有拍著胸膛大包大攬。
在這種至為重要的事情上,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不能而強說能,害人更害己。
嬴疾聞言稍稍沉默了一下,然後說道:“那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吳瀾想了想,回道:“確定韓軍弓弩方陣的位置後,進行持續的間歇性壓製,讓他們無法發揮最大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