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兄弟,隨我去看看吧。”
喚起時遷和史進,武青三人來到了縣衙大堂。
此刻,趙佶端坐在公案之後,在他下麵跪著兩人,正是華州知州鄧文先和通判董啟宏。
“武副尉,我已痛罵此二人,並決定削其官爵,貶為平民,不知這般處置可還妥當?”
已經喚來了華州的知州與通判,但趙佶卻沒有命其對付武青,這倒是讓他有些意外。
見趙佶竟然征求武青的意見,鄧文先和董啟宏都將目光投向他,心說這人是誰啊,怎麼連陛下都對他如此客氣?
“這就完了?”
聽到趙佶的話,武青笑了一下,後者用眼神詢問武青,武青則是繼續言道:“我想他們兩個應該是收到朝廷的賑災糧餉了吧?”
看到趙佶點頭,武青的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
“既然收到了賑災糧餉,那因何不救濟百姓?我想應該是他們將所有的賑災之物全都貪墨了吧?”
“因為他二人的貪心,導致無數百姓餓死,此等惡官,陛下隻削了他們的官職,這豈不是太輕了?”
“若此事傳將出去,那天下官員便會更加大膽的盤剝百姓,反正也隻是削官,又不會抄家,更不會砍頭,何懼之有?”
“關西旱災,朝廷賑災不利,百姓定然頗多怨言,如果隻是這樣處置他們,恐百姓怨氣更重,若是此時有人煽動,那百姓必反。”
“有句話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平日裏百姓納稅納糧,可到頭來卻被朝廷如此對待,陛下,若有人如此對你,你會如何做?”
“我叫人喚他們過來,不是讓陛下訓斥幾句,削去官職就完了,而是要借他們平息百姓之怒,更是要借他們警告天下官員。”
“此刻陛下切莫婦人之仁,那樣隻會讓百姓更加仇恨朝廷,介時便是外敵不來,百姓也會將你趕下皇位。”
“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這粗淺的道理連三歲孩童都懂,陛下怎會不知?”
原本武青還想通過這件事改變趙佶,看來是他想的太天真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趙佶就是那種優柔寡斷之人。
該狠的時候不狠,該慈的時候不慈,像他這種存在,根本就不適合做皇帝。
大宋由這種人來統治,亡國是遲早的事。
“依武副尉之意,該如何處置他們?”
武青的一番話令趙佶臉色有些難看,但他卻沒有發作,而是朝武青詢問。
“當然是殺他們了,不取他們的項上人頭又如何平民憤?”
“還有關西的其他知州與通判,都要如此處置,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盤剝百姓就是這個下場。”
一場災難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如果不殺了關西這些知州和通判,平息民憤,百姓必然會反。
若是關西亂了,恐怕其他省份也會大鬧起來,到那個時候,金人和西夏必會趁機而入,到那個時候,大宋可真就完了。
“你是何人,竟敢在陛下麵前大言不慚,竟然還敢逼迫陛下做決斷。”
“莫非你想學那董卓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