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在古代戰場上應用的其實不夠廣泛,主要是以為,古代戰場,以中原為主,而中原地區即便在寒冬臘月,溫度也不是特別低,冰的低溫屬性,並沒有有效發揮出來,史書上記載的唯一一次利用冰凍屬性抵禦敵人的實踐,就是北宋名將楊延昭——這不是演義裏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
楊延昭曾今冀州某地發動軍民冒著嚴寒,汲水灌城,往城牆上澆水,利用冰城抵禦遼國的進攻。麵對蕭太後親臨城下擂鼓督戰的遼軍,楊延昭抓住百年難遇的寒潮來臨的機會,下令軍民在城牆上一次次澆水,一次次結冰,第二天,高大的城牆,變成了一道冰牆,表麵光滑,堅固無比。遼軍雖勉強發起總攻,但箭頭射在冰牆上最多隻留下一個個白點,雲梯則無法搭在光滑的冰牆上,會左右打滑,輕鬆就會被守城的宋軍推下去,聊過士兵更是無法攀爬攻城,遼軍在城下拖了數日,天氣也不見好轉,無奈之下,隻好退兵而去。
這裏就要做個科普了,初中物理大家都學過,水在0℃左右結冰,但在不同溫度下,冰的硬度是不一樣的,數溫度越低,冰的硬度就越大,在0℃時,冰的硬度為1—2,很容易碎,跟沒有進行過鋼化處理的玻璃差不多,在零下-15℃的時候,冰的硬度為2—3,這時它的硬度,基本和純銅相當,而當氣溫下降到零下-40℃,冰的硬度會變成4,與鋼鐵的硬度相當,如果再往下,到零下-50℃,硬度會升為6,已超過鋼鐵的硬度,而在-70℃時,冰的硬度可達到7,硬度超過花崗岩。
從水變成冰,體積會增加一部分,但繼續降溫,又會符合熱脹冷縮原理,冰隨著溫度降低,體積縮小,冰越結實,硬度也會增加,在超低溫的情況下,冰可能比鋼鐵、花崗岩還要硬。
現在我估計室外的氣溫,肯定超過了-30℃,城門之間結的冰,接近鋼鐵的硬度,而東方寂白給我準備的水又很足量,可以把城門中間大概一米縱使的縫隙,全部填滿,一般來說,一定厚度的冰,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就能夠抗擊槍彈甚至炮彈,比如在-25℃的時候,冰就變得非常堅硬,完全可以在戰爭中被當作戰時的“盔甲”,性能不輸我的軟蝟甲,還很輕便。
如果是在極寒的冬季室外,在水中,加上木屑或纖維再結冰的話,更是會極大地增加冰的強度,防護效果就更好。二戰期間,盟軍將木纖維與水混和凍在一起,使木纖維形成防冰融化的隔離層,這種經過纖維加固了的冰異常堅實,厚度僅為2.5厘米的大冰板,就可以承受住6個人的重量,10厘米厚的大冰板,則可抵擋手槍和步槍子彈,從而使盟軍在對得軍的戰鬥中傷亡大為減少。
現在城門這邊的冰,厚度為一米,別說叛軍的熱武器不好用,就是把戴路的炮推過來,也未必能轟的開。
實在是很佩服東方寂白的執行能力,排水出口那裏的小冰山,她是怎麼再短時間內,給打通的呢?估計肯定是當地人對付冰凍,有獨特的辦法,肯定不是硬鑿,和鐵一樣硬,怎麼用鐵鑿子鑿?估計是使用火之類,加溫,讓冰山融化,或者溫度升高,再想辦法鑿開。
當然,想用兵守住城門,光靠硬度也不行,還得有韌性,巧了,冰還真的具有較大的抗拉、抗壓強度和承載力,根據科學試驗證明,低溫冰的抗拉強度為極大,每平方厘米可達12千克—15千克,抗壓強度為每平方厘米35千克—45千克。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冰層越厚,承載力也越強,半米的冰層上麵,就完全可以開幾十噸的坦克過去。
所以,無論叛軍是用攻城錘撞門,還是用馬拉著牽引,都沒有用,打不開,隻能想辦法融化調門間的冰,但那是需要時間的!
我要爭取的,就是這段時間!
33小說網
。您提供大神夏樹的水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