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8章 一畫一文(1 / 2)

還好,人類的發展史,在幾千年裏麵其實技術都沒發生大的突破。

因此,雖然後人無法精確還原前人的樣貌。

但大致上也是不會差很多。

所以,這古人繪畫上的服飾或生活場景也是古董斷代,鑒別真偽的一個重要方麵。

不說別的,就拿眼前這幅畫來說吧,畫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距今一千七百多年。

你發現沒有,畫麵中有一處明顯的不符合時代特點的地方。

儒生坐的凳子。

我們都知道唐朝以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

唐朝以後方才慢慢有了凳子、椅子這類家具。

而畫麵中儒生坐的那個繡墩,是典型的唐朝之後才有的垂足而坐的家具。

當然,我不是說這畫有問題,恰恰相反這畫沒問題。

古人受時代所限,畫中出現類似的常識錯誤是很正常的。

所以,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這幅畫的珍貴性,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服飾的變化非常具有價值。

有人就奇怪了,你不都說這服飾是錯誤的麼,怎麼還有研究價值呢?

當然了,不是研究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而是研究遼金時期的服飾。

畫麵中人物的服飾屬於典型的遼金時期的特點。

比如石勒袍服上左右相對的鶻團紋,儀衛穿的是金代海陵王完顏亮發明的尖頭靴,這都是是典型金代官服。

還有其服飾的毛皮出鋒、窄袖、圓領、裝銙束帶、雙䤩尾、捍腰、豹尾、尖頭靴、帽帶、絛帶等等都跟曆史上流傳下來的遼金時期的繪畫,這些都可以跟考古發掘出來的墓室中的壁畫相對應。

另外,那儒生所坐的盤鳳飾紋繡墩是金代獨有的繡墩。

所以呢,這幅畫我們先不說繪畫水平,其文物研究價值就很高。

那再看繪畫水平呢?

其實也很高。

你發現沒有,這幅畫遠看有股非常熟的味道。

像不像吳道子的《步輦圖》為代表的唐畫呢?

其設色差不多,也無背景,單純繪就人物。

所以這幅畫有比較濃厚的唐畫風格,應該是深受唐畫影響。

至於前麵那幅李東陽的跋文上寫的懷疑此畫為元人所作,我倒覺得未必。

從這繪畫風格來看,我倒覺得這畫更有可能是宋代畫家所畫。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我用放大鏡照了照,我發現這畫的線條運用上頗有宋代畫院畫的特點,工筆精細,擅用狼毫勾線。

當然了,這隻是我的一家之言。

而且,我說了不算。

如果這畫和跋文合在一起,古人李東陽說是元人所作,那這畫就是元人所作。

畢竟在先人麵前,我算個屁。

所以這幅畫,最終也還是元代《石勒聽講圖》。

這畫,我雖看的很是仔細,但外在卻表現的不那麼強烈。

給人的感覺也就是感興趣,但結果卻不怎麼滿意。

我搖搖頭,不禁嘀咕道,“這畫品相太差了,哪裏來的?”

拍賣行的鑒定師聳聳肩,微微笑了笑,“這是從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舊貨市場上買來的。所以,保存狀況是差了些。”

我接過這句話不禁就隨口問道,“剛剛那幅字也是舊貨市場買的麼?我看品相就好了很多啊!”

“那倒不是。那幅是中國大政治家李東陽的字是在德國的拍賣會上拍下來的。哦,好像也是在法蘭克福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