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帝國軍人(2 / 2)

結果,馮承乾隻花了半年就完成了其他人需要三年、甚至四年才能完成的學業。

在馮承乾的幫助下,以及校方的特殊照顧下,威廉皇儲也隻花了不到一年,在一九一三年底拿到了畢業證書。

這個時候,提爾皮茨領導下的帝國海軍已經初具規模了。

一九一四年一月一日,馮承乾與威廉皇儲到帝國海軍司令部報道,兩人都被提爾皮茨任命為司令部參謀。

這個時候,帝國海軍已經擁有四艘“拿騷”級、四艘“赫爾戈蘭”級、五艘“德皇”級與兩艘“國王”級戰列艦,以及兩艘“毛奇”級、一艘“塞得利茨”級與一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還有兩艘“國王”級戰列艦與兩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正在建造,規劃建造的主力艦中包括四艘“拜仁”級戰列艦與四艘“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此外還各有一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正在設計。

此外,帝國海軍還擁有近三百艘裝甲巡洋艦、輕巡洋艦與驅逐艦。

不管是在戰艦數量、還是在戰艦的總噸位上,帝國海軍都是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二海軍。

隻是,帝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即便把八艘可以進行現代化改裝的老式戰列艦算上,帝國海軍也隻有二十三艘戰列艦與四艘戰列巡洋艦,而英國皇家海軍僅“無畏”號與“無敵”號之後建造的,就有二十二艘戰列艦與十艘戰列巡洋艦。到一九一四年底,英國皇家海軍還能獲得六艘主力艦,帝國海軍卻隻能新增四艘主力艦。

顯然,優勢依然在英國皇家海軍手裏。

馮承乾來到帝國海軍司令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設法縮小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因為馮承乾知道,如果曆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那麼再過幾個月,席卷整個歐洲、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就將爆發。即便曆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為英國在海軍軍備競賽中已經精疲力盡,麵臨財政破產的危險,所以英法俄等國在一九一四年、最遲一九一五年挑起戰爭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隻是,馮承乾不可能把他知道的告訴任何人。

所幸的是,首先上陣的不是帝國海軍,而是帝國陸軍。

做為陸權國家,就算德意誌第二帝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艦隊,也得首先在地麵戰場上取得勝利。

可惜的是,施利芬元帥已經病逝,現在執掌帝國陸軍的是小毛奇。

小毛奇有多大的能耐?

就馮承乾所知,小毛奇的軍事才華遠遠比不上他的叔叔,即帝國開國三傑之一的老毛奇元帥。在馮承乾熟知的曆史中,正是小毛奇在開戰之後犯下的一係列錯誤,使德軍與巴黎失之交臂,錯過了在半年之內擊敗法國的絕佳機會,並且由此把一場原本可以速勝的地麵戰爭演變為持久消耗戰。

現在的小毛奇,與馮承乾熟知的那個小毛奇一樣嗎?

馮承乾不抱多大希望,特別是在了解了小毛奇擔任帝國總參謀長後做的事情,就更加沒有必要指望他了。

別的不說,小毛奇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施利芬製訂的戰略計劃動手術。

雖然馮承乾並不認為施利芬製訂的計劃十全十美,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是小毛奇做的修改卻更加離譜。別的不說,小毛奇在西線上的兵力調整,就足以把德軍打入萬劫不複的深淵。要知道,施利芬計劃的核心隻有一個,即德軍進行大回旋攻擊,繞過法軍設在邊境上的防線,借道荷蘭與比利時,從北麵直接殺向巴黎。隻要德軍攻占了巴黎,就算法國不肯投降,也已戰敗。迅速擊敗法國,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打贏歐陸戰爭的關鍵。為此,施利芬把優勢兵力全部放在了進攻上,隻在邊境地區留下了少量防備兵力,可是小毛奇卻違背了這個總體原則,從用於大回旋進攻的部隊中抽調出了一部分兵力,用來加強根本沒有那麼重要的邊境防線。

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馮承乾立即想到了一點,即在大回旋進攻不給力的情況下,德軍肯定無法按照計劃攻占巴黎,法國將獲得喘息機會,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戰爭動員,同時消耗德軍的銳氣,最終守住巴黎北麵的防線。在此期間,法國肯定敗相畢露,除了俄國會按照同盟條約參戰,英國也會參戰。

走到這一步,帝國將在陸地戰場上麵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在海洋戰場上,帝國的處境也極為糟糕。

顯然,小毛奇根本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