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出發
????九月二日,在準備妥當之後,中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駛出了膠州灣。
????其實,這就是換了名字的特混艦隊。
????艦隊的核心是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與大戰爆發的時候,“秦始皇”級幾乎沒任何變化,隻是在七月的“海峽行動”結束之後,利用“漢武帝”號進行維修的機會,三艘航母都安裝了光學助降設備,提高了艦載機的著艦成功率,而且對於飛行員在夜間降落很有幫助。
????掩護三艘航母的是六艘大型巡洋艦,即“柏林”號(因為不是主力艦,加上該艦跟隨馮承乾回國,所以沒有像另外五艘德意誌第二帝國援助的戰艦那樣更改名字)、“北京”號、“天津”號、“南京”號、“太原”號與“鄭州”號。其中,前三艘是標準的大型巡洋艦,後三艘是防空巡洋艦。按照海軍編製,每艘航母都有一艘大型巡洋艦與一艘防空巡洋艦伴隨,大型巡洋艦是主要防空力量,防空巡洋艦則是航母的帖身保鏢。六艘戰艦的狀態都極為良好,而且在“海峽行動”中都收獲了戰果,其中“北京”號還創造了在一場戰鬥中擊落四架敵機的記錄(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一九四二年初,才被刷新,而且再次創造記錄的,依然是“北京”號)。
????除此之外,還有四艘輕巡洋艦與八艘專門反潛的驅逐艦。
????事實上,中國海軍是最先專門建造反潛驅逐艦的國家之一,而且對驅逐艦的用途有著極為明確的定位,其主要職責就是反潛,次要職責是防空,最後才是用魚雷攻擊敵艦,因此中國海軍的驅逐艦與當時其他海軍的驅逐艦,特別是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有很大的差別,甚至可以看成是兩種不同的戰艦。
????在日本海軍中,驅逐艦的首要職責是製海,即用魚雷攻擊敵艦。
????有趣的是,日本海軍甚至把驅逐艦當成了夜戰的主要力量,即驅逐艦在夜間用魚雷攻擊敵艦。
????日本海軍的做法也可以理解。
????要知道,航母在夜間沒有作戰能力,隻能在白天作戰,因此在夜間發起攻擊是最有效的反航母手段之一。問題是,主力艦的夜戰能力也不是很強,而且夜間炮戰的交戰距離、炮擊命中率都不會高到哪裏去。更重要的是,主力艦的速度不夠快,幾乎沒有機會在夜間逼近速度更快的航母。當時,幾乎所有艦隊航母的速度都在快速戰列艦之上,可以輕而易舉的擺脫主力艦。
????如此一來,日本海軍的驅逐艦就很有特色了。
????當時,日本驅逐艦有四個較為明顯的標誌。一是噸位大,普遍在兩千噸左右。二是航速快,最滿的都有三十五節。三是火炮口徑大,普遍配備了一百五十毫米以上的主炮。四是魚雷多,普遍都有兩座五聯裝魚雷發射器,多的有三座。
????相反,中國海軍的驅逐艦就沒有“奢華”了。
????大戰爆發時,中國海軍隻有一型驅逐艦,即“蘇州”級。該型驅逐艦的排水量隻有一千一百噸,隻配備了三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一座五聯裝魚雷發射器,反到是配備了多達十二門的四十毫米高射炮與二十門二十毫米機關炮。此外,“蘇州”級還有一件秘密武器,即投射式深水發射器。
????要知道,當時幾乎所有驅逐艦上,都隻有深彈投放導軌。
????說得簡單一些,深彈投放導軌安裝在戰艦尾部,隻能攻擊戰艦後方的潛艇,而無法攻擊戰艦前方的潛艇。如果發現了前方的潛艇,驅逐艦得衝到潛艇前麵投放深水,或者是在到達潛艇上方後轉向。深水發射器就不一樣了,主要安裝在戰艦前部,可以向前方投射深水。
????可以說,“蘇州”級是典型的反潛驅逐艦。
????與驅逐艦一樣,中國海軍的清巡洋艦也與日本的輕巡洋艦有很大的區別。
????事實上,日本海軍一直不太重視輕巡洋艦,甚至把輕巡洋艦當成了驅逐艦一類的輔助戰艦,認為輕巡洋艦的主要價值就是為主力艦攔截對方的魚雷艦艇,以及在海戰中用魚雷攻擊敵人的主力艦。
????說白了,日本海軍對輕巡洋艦的定位極為模糊。
????嚴格說來,在大戰爆發前,日本海軍根本沒新式輕巡洋艦,保留的幾艘輕巡洋艦都是在一戰末期、或者是“華盛頓條約”初期建造的,性能早已落後,而在“華盛頓條約”作廢後設計建造的“阿賀野”級還沒有服役呢。
????日本海軍不重視輕巡洋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日本海軍太重視重巡洋艦了。
????要知道,“華盛頓條約”把輕巡洋艦與重巡洋艦都歸為巡洋艦,而巡洋艦的總噸位受到了嚴格限製。結果就是,日本海軍建造了太多的重巡洋艦,也就沒有辦法建造足夠多的輕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