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中國海軍還投資研發專門用來回收受損艦載機的裝置。
隻是,直到大戰結束,這種裝置都沒有研製成功。此外,隨著斜角飛行甲板的大型航母出現,降落的安全問題也有了很大改善。
事實上,這場海戰,也正是推動了中國海軍開始建造斜角飛行甲板的航母。
在此之前,馮承乾還在猶豫是否需要在“明成祖”級之前建造一種噸位適中,但是作戰性能有很大改善的艦隊航母。畢竟,“明成祖”級的設計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預計將在一九四三年開始建造,而“唐太宗”級的第二批占用著船台,因此幾家主要造船廠已經沒有多餘的建造能力了。此外,在兩批“唐太宗”級服役之後,即便除掉戰損的航母,中國海軍也有十一艘艦隊航母可用,而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要到一九四四年能服役,在一九四五年有可能超過中國海軍。也就是說,海軍對艦隊航母的需求迫切性並不高,如果“明成祖”級能夠在一九四五年建成服役,就能夠應對的威脅,確保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依然有足夠的兵力優勢。
馬爾代夫海戰後,馮承乾立即批準了“白起”級的建造項目。
當然,前麵已經提到過,“白起”級原本是做為速戰列艦設計的,而馮承乾批準的則是艦隊航母。
說白了,馮承乾玩的是移花接木的手段,把建造速戰列艦的經費拿來建造艦隊航母。
就此,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建造數量多、性能突出、參與海戰多、收獲戰果的艦隊航母終於從設計圖紙變成了現實。
事實上,“白起”級也是整個大戰期間,中國海軍中唯一能夠與“埃塞克斯”級抗衡的艦隊航母。嚴格說來,“白起”級的綜合作戰能力超過了“埃塞克斯”級,是大戰期間出色的艦隊航母。
相對而言,“白起”級大的改動,就是采用了斜角飛行甲板。
受排水量限製,“白起”級與後來出現的大型航母有很大的區別,即依然隻有兩部液壓彈射器,一部安裝在艦首起飛區的右側,即一號升降機的前方,另外一部安裝在降落區的左側,也就是二號升降機的前方。也就是說,“白起”級的航空出動能力,隻比“唐太宗”級稍有改善,主要就是升降機的布置方式加合理,大大縮短了戰機從機庫到起飛點所花的時間,此外待飛區的麵積也大,因此可以讓多的戰機在甲板上待命,減少了提升戰機所花的時間。真正的改進,在回收戰鬥機上,即“白起”級在采用了斜角飛行甲板後,降落區與起飛區隔開,而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整個起飛區都用來安放已經降落的艦載機,因此不會出現“唐太宗”號上那樣的事故。此外,如果回收的艦載機不太多,即沒有占用起飛區的停機點,那麼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白起”級還能使用起飛區的彈射器,讓艦載機升空,具備了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出動艦載機的能力。當然,在出動大規模攻擊機群的時候,這種辦法就行不通了。
由此可見,“白起”級主要就提高了回收艦載機的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即便降落失敗,艦載機也不用停下,而是可以直接從降落區前端飛出去,再返回進行第二次降落。在前兩種艦隊航母上,降落失敗的艦載機就隻能用回收網阻攔,無法複飛。
當然,這也對艦載機的飛行員提出了的要求,或者說改變了降落方式。
以往,艦載機在降落的時候,飛行員別無選擇,而且為了避免撞上已經降落的戰機,必須降低發動機的速度功率。說得直接一點,飛行員在降落的時候,基本上是孤注一擲,不管成功與失敗,都得落到飛行甲板上。在“白起”級上,飛行員在降落的時候,不但不能降低發動機的輸出功率,還應該讓發動機的輸出功率達到大,以便在降落失敗、也就是沒有掛住阻攔索的情況下,有足夠的速度複飛。隻有在成功掛住阻攔索之後,飛行員能夠收回油門。
為此,中國海軍還在“白起”級服役之後,組織所有飛行員進行了適應訓練。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