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扛鼎之作(1 / 2)

雖然he-400的性能算不上先進,即便跟h-56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更別說與中國空軍後來裝備的h-82與h-1a相提並論了,但是其裝備數量巨大,而且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研製出更先進的轟炸機,所以在整個冷戰期間,he-400都的德軍三位一體核戰略體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he-400是德軍在冷戰時期最為重要的戰略轟炸機。

這一切,與ju-610,即德軍計劃用來取代he-400的新式轟炸機遲遲沒能研製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一九六五年,he-400定型的第二年,德軍就啟動了新式轟炸機的研製工作,希望能夠在十年之後獲得一種性能更加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並且計劃用這種轟炸機取代he-400,從而擁有更強的戰略打擊能力。

這個新式轟炸機項目的結果就是……問題是,新式轟炸機的研製工作並不順利。

最初階段,德軍的研製思路與中國空軍一樣,即希望通過提高轟炸機的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來增強轟炸機的作戰生存能力,並且使其具備突破敵國防空網,對敵國本土實施直接轟炸的能力。

顯然,這個發展方向是個死胡同。

在六零年代末,中國空軍就意識到,通過提高速度與高度根本不可能解決轟炸機在突防中遇到的問題。

說白了,防空導彈的速度與射高的提升速度更快。

有趣的是,在六零年代,中國空軍並沒有停止研製新式轟炸機的工作,而且同樣把重點放在了高度與速度上。

到了七零年代。中國空軍開始大規模宣揚速度與高度製勝論。

當時,中國空軍通過新聞媒體宣稱。正在研製一種具備三倍音速、飛行高度超過三萬米的“雙三”轟炸機。

顯然,這很容易讓外界聯想到中國空軍正在研製的新式轟炸機,即後來的h-82。

問題是,這肯定是專門針對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虛假宣傳。要知道,h-82的最初性能指標也不過是“雙二點五”,即最高二點五馬赫的飛行速度與二萬五千米的升限,而不是宣揚的“雙三”標準。

千萬不要小看這零點五的差距。

在研製階段,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就發現,提高飛行速度,將不可避免的遇到一個跟音障類似的障礙。即熱障。

這就是。當飛行器的速度達到某個臨界值的時候,氣動加熱產生的溫度就將超過飛機結構材料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提高飛行速度,那麼氣動加熱產生的溫度就將破壞機體的結構強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用更加耐熱的材料。而這勢必會提高飛機的結構重量,從而降低飛行性能。

當時,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已經對熱障有了較為全麵的了解。

這就是,中國空軍在研製高速偵察機的時候就遇到了熱障,而解決辦法是在機體結構中大量采用鈦合金。中國空軍研製的zz-17戰略偵察機,鈦合金的用量占到了機體基本重量的百分之五十四!結果就是,這種原本做為戰略偵察機與大型截擊機研製的戰機,其價格高得連中國空軍都無法大規模采購,並且不得不砍掉截擊機項目。使其成為了一種純粹的戰略偵察機,且裝備數量不過三十三架。

在隻有幾十噸重的偵察機上大量使用鈦合金不是大問題,可是要在數百噸的轟炸機上大量使用鈦合金,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要知道,鈦合金比鋁合金昂貴得多。

受生產工藝限製,鈦合金在七零年代的價格是鋁合金的三十多倍。因此用鈦合金製造的轟炸機,其價格是用鋁合金製造的轟炸機的十倍以上。

當時,中國空軍算了一筆賬。如果用鈦合金製造一架h-82的話,其價格將高達五十億華元。

顯然,這樣的轟炸機,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再說了,就算轟炸機達到了“雙三”標準,在七零年代所向披靡,也肯定會在八零年代遇到性能更加強悍的防空導彈。

受這些因素影響,中國空軍毫不猶豫的廢棄了高空高速轟炸機項目。

眾所周知,在此之後,中國空軍把重點轉向了隱身性能,即希望通過實現雷達隱身來提高轟炸機的作戰生存能力。

隻是,中國空軍沒有取消h-82項目。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中國空軍保留了h-82項目,並且在一九八八年開始采購這種存在價值並不大的轟炸機,與德軍的新式轟炸機項目有很大的關係,即h-82的存在,能夠迫使德軍在新式轟炸機項目上投入更多的資金,而且h-82的性能取舍,必然會對德軍轟炸機的發展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