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恍然大悟,道:“也是,哦,原來這座山還有個名字,叫作青台山。”
汪教授擺手道:“不,這座山沒有名字,但是古時候這個地名叫作青台,為什麼叫青台呢,因為當年這座山的山腳下有一座天然形成的青石平台,青石很純,和青玉一樣,平台也很平整,像是神仙打坐的地方,人們就把這裏叫作青台。不過後來風吹日曬,再有山石滾落撞擊,這片青台慢慢就被毀了,現如今一塊青石都找不到了。”
李睿點了點頭,心想自己對尋找寶藏還有那麼一點研究,當年在老家西邊的山上還發現過聞香教遺留的寶藏,過會兒趕到青台寺遺址後,可以幫著這位汪教授找尋找尋,道:“那過會兒我們也幫您找找。”
汪教授聞言笑了出來,卻也沒說什麼,但笑容已經表現出他的想法,就是對李睿的話不以為然。事實上也是,專業的考古發掘隊伍都來了不知道多少支,都沒一個找到佛祖舍利,他李睿一個年紀輕輕不通考古的小夥子,又怎敢放言幫忙呢?不過這好意還是可嘉的。
汪教授給李睿等人講了這番曆史,也算是稍微的休息了一會兒,等講完便又開始上路,李睿八人跟在後麵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倒也不嫌爬山疲累。
爬了半個多鍾頭,一行人爬上了第一個山頭,山頭之上是塊麵積和足球場差不多大的平地,青台寺的遺址就坐落在這塊平地上,寺後又是一個山頭,可以稱之為後山,有左右兩條山路通上去,不過那座山並不太高,山峰也不如何尖峭,兩山高度落差也就是六七十米的樣子。
青台寺遺址已經不剩什麼,除去一堵青磚壘就孤零零佇立在寺門口的山門之外,裏麵隻能看到一些寺房的地基,還有幾塊殘存的破碎石碑,更多的則是細碎的磚瓦。
汪教授看到遺址現狀,唏噓不已,道:“我上次來的時候,寺牆還在,廟裏還有幾間破屋,現在隻剩磚頭瓦塊了,唉。”說完搖搖頭,轉頭對李睿道:“你們想看著就看著,不過我估計希望不大;不想看你們就往後山去,後山山腰上有個石洞,裏麵有好多石經,還是可以看看的。後山山頂上也能望望山水風光,還有座寺塔,不過已經倒塌崩毀了。”
龍寶玉對青台寺的遺址非常失望,不認為汪教授四個人能在這麼大的廢墟裏找到佛祖舍利的存在,想要看個新鮮的心思已經被看風景所取代,問李睿道:“咱們往後山去吧,看看那個石洞,再去山頂望望。”
李睿嗯了一聲,和汪教授打過招呼後,帶著七人沿左邊山路往後山去,爬了四五十米,到達後山在陽麵的山腰處,已經可以望到汪教授說的那個石洞。
那石洞開挖於後山南側的山壁上,所在是這處山腰的最高點,洞口前是一條狹窄的石階山道,最窄的地方兩個人並行都有點困難,山道靠外一側就是坡度很陡的山坡,若是失足滑落下這條小道,下場肯定是非死即傷。不過,鋪設這條山道的僧人們很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風險,所以特意用山石雕砌了一條長長的圍欄,圍住了這條狹窄山道,保證來往人等不會滾落山坡。這條圍欄雕刻的十分精美,上麵每隔一段還雕出了蓮花石柱頭,令人歎為觀止。
八人沿著這條一路上升的石階山道走到石洞洞門前,見門口巨石堆砌工整,門券高大氣派,兩扇石門向內大開,如若神仙洞府一般,怪不得汪教授會推薦來這裏遊玩觀賞。
李睿帶頭進入洞中,發現洞內空無一人,四下裏看了看,見洞內寬廣如廳,差不多有三四十平米的麵積,並不很高,也就是一人來高,他要是踮起腳尖,頭頂就可能碰到洞頂。值得一提的是,洞頂並不是一樣的高度,而是靠石洞外牆一側較高,越往裏去越低,這種高度格局可能跟它的前身有關,說不定它前身是個天然石洞,是青台寺的僧人們後期加以深挖開發的。
洞內四壁鑲嵌著密密麻麻的刻經石板,每塊石經都是高五十公分上下,寬二十五公分左右,怕不有上百塊,有不少上麵塗抹了紅色油漆寫成的口號,還有一些被砸得開裂,但沒有一塊脫落。洞中有四根粗大的八角形石柱,下據地,上支頂,柱身雕刻佛像無數尊,幾乎數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