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澈也並非是無的放矢打聽秦赫的計劃,在聽了秦赫的計劃之後,秦澈對秦赫道:“戰場之事我不管,但如若有人到乾京當中刺殺你,你可來此找我。”

秦赫聽了秦澈這句話,當即舉杯道:“多謝皇弟。”

能夠有一個如此省心的皇帝,秦澈自然不希望他出什麼危險和意外。

兩人一直喝到了深夜,秦赫才離開大道山。

秦赫離開大道山之後,接下來就是大範圍的調兵遣將。

一方麵秦赫源源不斷的給赤焰軍運輸糧草和輜重,另外一方麵秦赫還命令地方大軍和禁軍在北邊重兵集結。

秦赫的一切行動,無異於宣告,接下來秦赫要打仗了,要完成自己父王未完成之事業。

秦赫的舉動,自然被齊、吳、騰三個諸侯國全部看在眼中。

三個諸侯國之中,對於秦赫接下來的動作,一開始就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

不過隨著秦赫接連不斷的調兵遣將,三個諸侯國漸漸的達成了一個一致。

那就是秦赫的戰法應該是采取,北拒西進。

在北邊雖然擺設了重兵,但是都是從地方和禁軍當中抽調出來的。

帶兵的將領,除了幾個是老一輩的大將,大部分都是新晉提拔上來的將領,並無太多的帶兵經驗。

把他們擺放在北邊,顯然不會是為了進攻最強的齊國,而是為了拒止齊國。

西邊和南邊,才是秦赫的重點。

尤其是吳國,這個間接毒死了興帝,又被興帝狠狠收拾過一頓的諸侯國。

不看國力強弱,就隻是看它間接的加速了興帝的死亡,站在為父報仇的角度,秦赫都應該先拿吳國開刀。

再者炎親王之死,也跟西邊這些國家有關係。

赤焰軍早就憋著一股勁,現在又有各種源源不斷的資源彙入,顯然秦赫是打算一上來,就要立威。

必須一擊成功,戰而勝之。

吳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積極的調動人手,一方麵以重兵嚴陣以待。

另外一方麵則是派出了大量的說客,去遊說騰國與齊國,希望他們可以出兵進攻大周,以緩解他們吳國的壓力。

麵對吳國的遊說,表現的最積極的就是騰國。

騰國與吳國接壤,同時騰國的國力與吳國相差不大。

大周如果解決了吳國,那第二個就是他們。

能夠幫助吳國,就等於幫助他們。

最不積極的自然就是齊國。

作為三家當中實力最強的,齊國自然有齊國自己的算盤。

三家平分天下,哪有一家獨占來的好。

他們就是要等,等大周跟吳國和騰國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們再對大周出手。

趁著這樣的機會,盡可能多的吞噬大周的城池,如若大周露出敗態,他們就一舉吞掉整個大周皇朝。

如果大周隻是元氣大傷,那他也依然可以跟大周平分天下,然後再謀後麵的大計。

在齊國的國君,齊典的眼中,這樣的局麵,從那個角度看,對他齊國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此調兵遣將壓抑了一年左右,秦赫才向三個諸侯國同時下了詔書。

讓他們主動上繳兵權,可以保留他們諸侯國國主之位。

對於這樣的詔書,他們三個自然不會認。

如果要認,早就認了,那裏會輪到現在。

如此又是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完成了諸天禱告與祭祖之後,秦赫下達了攻擊的命令。

討伐謀逆之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