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這裏,想要送孩子上學,必須得是上寄宿學校。
但寄宿學校和後世並不一樣,八十年代初期的孩子們,壓根沒有那麼多錢交夥食費,基本上都是從自己家裏頭帶。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能吃的上熱乎飯的,基本上都是學校附近的一些孩子。
而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星期天的下午,就帶夠一整個星期的糧食,大都是鹹菜、窩頭,或者說是煎餅。
這些糧食更容易儲存,不會壞掉。
冬天的時候還好,夏天糧食特別容易變質,如果是饅頭或者煎餅發黴,就隻能把發黴的部分撕掉,剩下的接著吃。
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上學格外艱難,而且輟學率非常高。
得知陳清河要在這裏建造學校,而且是小學初中高中都有,他們感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董事長,您……您可真是個大善人啊!”
陳清河趕忙擺了擺手,“善人無論如何也談不上,我也就是為了賺錢而已。咱們大家互利互惠,誰也不占誰的便宜。”
陳清河微笑著看向村裏這些打鬧的孩子,“瞧瞧這些娃兒們,一個個都活潑可愛,以後肯定能當個好大學生!”
“等他們學成歸來,記著我點好處,到我的公司任職,以後還不是幫著我賺錢麼。”
一群人聊了也就半個多小時左右,幾輛車子就在村口的位置停下,從車上拿下來幾個厚重的大手提箱,啪啪啪的在祠堂中央一字排開。
取錢歸來的王成芳從車子上走下,“清河,你和大家夥聊得怎麼樣了?”
“聊得非常好,大家也願意簽合同,待會兒你登記造冊,我再帶著工程師去看一看具體建造的位置。”
“好。”
村人依依不舍送別了陳清河,旋即挨家挨戶的開始去簽合同領錢。
陳清河站在山上向下俯瞰,大概和工程師們確定了麵基和規劃圖以後,就開始回去準備安排建築工人。
最早期的大學,並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建築,隻需要幾棟大樓以及完備的設施就好。
僅僅一天的時間,陳清河就將學校複雜的選址搞定,剩下的就是工人們一點點的建設。
按照自己的速度,大概隻需要三個月左右,校園的建築就能夠落成。
剩下的時間,就是招生以及慢慢的修繕。
第二天一大早,陳清河起床正在院子裏頭洗漱,就聽見門外頭傳來秘書緊張的敲門聲。
“陳先生,有一個自稱是夾穀山區的老人,吵著鬧著在門口要見您,怎麼趕都趕不走。”
“誰讓你趕走了,把人給請進來啊。”
“是!”
沒過多會兒,一個頭發花白,穿著粗布長衫,拄拐杖的老人,有些拘謹的進入了陳清河的別墅。
“董事長啊,我……我是夾穀山村的,今兒是求您一件事情來了。”
陳清河熱情招呼老者坐下,“我認得您。昨兒在祠堂的時候,就是您帶著大家和我簽約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