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重新翻看這本書,發現所想的效果:人物立體,景象波瀾。所寫:隻有腦海裏30%——40%
不得不說,作為一個從零開始的小白,我沒有嫻熟的寫作技巧,也猜不透讀者希望看到的是什麼。隻能憑著較為冷門的題材構想,沿著預定的軌跡堅持寫下去。
《血靈》是一個係列的書,書的創作起源於初中時,計劃寫三部書,當時已經創作了前傳和本書的一些標誌性篇章。
那時文筆(基本是大白話)不如現在,青春最大的優勢就是活在了一個想象力迸發的時間,走在路上思緒都能漫無邊際地生長開來,想要提筆,靈感又在不經意間轉瞬即逝。
那時候,我嚐試不同的創作表達,比如寫詩、寫詞。
一如歲月改變了蠻蕩的伊斯拓大陸,人生對於現實的人來說,何嚐不是一張濾網,將一些東西淘汰,又把一些東西留下沉澱,但又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否符合務實主義(或者說根本沒必要去符合)。
對於我來說,心境的變化同樣敦促著我不斷修改書中原本的情節和人物。
然而有時候改掉一個細節,看似差之毫厘,實則失之千裏。
有些細節如果不提的話,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比如第一章暗流湧動中淡藍色小魚,就是後麵出場的青瞳夢魘,再比如第六章酒館歌謠中,歌手所唱的歌謠其實是故事的伏筆。
改動意味著我不再是遇水搭橋,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采購原料,按著原來的模樣搭出新意,這樣就增加了負擔。
這也使得我在寫的時候,也遇到了不小的瓶頸和煩惱。
嚴格來說,作為一個小白,寫一個自主構架的嶄新故事體係,是困難重重,很大程度上容易被現實勸退。
那麼如果我去寫一個別人已經構架好的世界體係,確實會好寫得多。但,這是為寫而寫。
我隻能說,不管看到此處的讀者朋友們,認為這本書是不錯,還是根本不值得看,但我想這就是,我沒打算讓《血靈》這部作品躺在櫥櫃裏靜靜落灰的理由之一。
沒有一種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是恒定的,我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盡力去寫好書中的故事,從迷茫中找到故事的方向,也許既不討喜,但也不值得悲觀。
雖說起初我對本書抱有較大的期待值,但過程中成績慘淡,難免有落差。很多事沒做過大概永遠沒有答案,一如暗影者追尋的,或許和克森、萊娜所追尋的,說不定是同一個答案。
最後,感謝從本書發出第一個篇章一直追讀到現在的讀者朋友們(樂觀估計[doge]這個人數不超過兩位數),期待和你們一起領略本書結局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