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蟲則靈。
杏仁山不高,海拔不過三五百米,但在蘇北地區,提及此山,少有不知,而對於都梁百姓來說,更是家喻戶曉。
名聲如此遠近聞名,隻是因為東漢時期醫學大家皇甫謐與杏仁山的一段淵源。
據相關資料記載,皇甫謐曾在這裏研讀過醫書,還在這裏著書立說。
史料雲,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提起皇甫謐,稍微懂點中醫的人都知道,那可是一代醫學大家,在醫史上的地位,可與華佗、扁鵲比肩,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是曆代針灸醫者醫家必讀之典籍。
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曆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曆史上,建安時期兵荒馬亂,據說,有一次因戰亂緣由,皇甫謐拖兒帶女沿淮河流域,由水路舉家來到蘇北地區,船至都梁附近,抬頭一看,杏仁山樹林茂盛,鬱鬱蔥蔥。
當時心中一喜,決定就在此處隱居,著書立說。而皇甫謐後人都知道,《高士傳》、《逸士傳》兩部文學著作,就是先祖皇甫謐在這座杏仁山上最終定稿麵世的。
歲月滄桑,人事更替。
曆經戰亂,當年皇甫謐一家人,在杏仁山的任何蹤跡早就消失殆盡,而皇甫真人也是衝著先祖曾在這裏生活過,才在清朝被推翻後,攜妻女選擇在這裏研修中醫典籍,行懸壺濟世救人之事。
在這點上,他和董倡壽有點相似,不同是的,董倡壽選擇在白蟲鎮開家中醫館致真堂,而皇甫真人則選擇在杏仁穀。
杏仁穀隻是杏仁山的一個山穀,穀中有溪水,有蟲潭,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
皇甫真人和皇甫慧蘭,正是皇甫謐一族的後人,在這山穀中已生活多年。
關於這段皇甫族史,皇甫真人很少與女兒提起,他隻想讓女兒過著單純的穀中生活,研習中醫,修身養性,將來與夫君生兒育女,相親相愛一輩子。
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軍閥混戰年代,能好好的生活下來,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也是他一直沒有走出山穀的原因。
當楚三平帶著馬隊消失在山穀之後,皇甫真人將董問天領到家裏。
這是一個類似於現在北京四合院格局的院落。
院子裏種著幾棵杏樹,那些杏樹,看上去有些年頭了。
有的樹冠高過院牆,粗大的枝頭伸到院牆之外,彰顯著勃勃生機。
雖然從外圍看院落不大,但踏進院子之後,整個院子顯得寬敞明亮。
折騰了半天,已到了午飯時間,董問天還是上船前吃的早餐,肚子早就餓的咕咕叫。
在客廳坐下後,皇甫真人道:“賢侄,餓了吧”。
董問天也不客氣,笑道:“皇甫叔叔,還真餓了,從都梁城到這兒,路程不近,走了小半天”。
皇甫慧蘭早把一杯水端了過來,遞到董問天麵前,輕喚道:“問天哥,先喝杯茶吧。”然後望著皇甫真人說:“爹,你陪問天哥說會話兒,我去做飯”。
“辛苦女兒啦,看看冰箱裏還有沒有什麼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