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終究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麵對著如同天書般的四書五經以及詞臣所講的內容,他卻是免不得會犯困。
隻是這一個舉動很快便被發現,正在講學的陳以勤卻是沒有慣著朱翊鈞,直接指責朱翊鈞沒有天賦,請隆慶不要再帶朱翊鈞過來。
這個事情倒不複雜,在這個尊師重道的時代,誰都不願意自己在講學的時候,有人在下麵是呼呼大睡。
但事情到了李貴妃的耳中,很快便是開始變味,最後便是變成陳以勤是在指責自己兒子朱翊鈞愚笨。
隆慶亦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便主動換一個話題道:“朕此次突然頭暈目眩、身體極度不適,卻是讓朕思索良多。翊兒已經不小,要不先給鈞兒封一個吳王吧!”
咦?
張福聽到隆慶要冊封朱翊鈞為吳王,卻是不由得暗自吃驚地扭頭望向隆慶。
吳王在其他朝代或許是平常之時,隻是在大明朝的吳王卻頗有講究,因為朱元璋在稱帝前自稱正是吳王。
這個源自於大祖的王號,其意義非比尋常。一旦朱翊鈞被冊封為吳王,那隆慶的心意無疑已經是向外界袒露無疑,甚至是為奪太子位埋下伏筆。
李貴妃是泥瓦匠的女兒,卻是看不清這其中的道道,誤以為隆慶這是要用王位來打發她的兒子,不由得抹著眼淚控訴道:“皇上,君無戲言,你說過要冊封鈞兒為太子的!”
她之所以至今還惦記著太子位,卻不是她有信心能夠戰勝陳皇後,而是隆慶當年給朱翊鈞的這個諾言。WwWx520xs.com
這……
張福出身於裕王府,亦是知道隆慶在裕王時期是多麼疼愛朱翊鈞,隻是看著李貴妃三番五次重提這個承諾,眼睛不由得複雜地望向這個昔日裕王府的宮女。
雖然隆慶是很疼愛朱翊鈞,亦是給出過承諾,但那時可沒有皇嫡子。而今皇嫡子降生,又豈是你一個宮女能如此相爭的呢?
隆慶聽到這一件舊事,頓時一陣語塞。
倒不是他不想直接冊封陪伴自己度過王府最艱難歲月的皇長子為太子,亦不是他不想遵守當年的諾言,隻是大臣根本不會同意這個舉動。
如果沒有皇嫡子一切都好說,但現在皇嫡子已經降生,自然不能無緣無故廢了賢良淑德的皇後,形勢早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而今林晧然的威望之所以這麼高,一來是林晧然著實有功績和治國能力,二來則是林晧然毅然是擁嫡派的代表。
一旦因立儲的事情產生對峙,以林晧然為首的百官不肯讓步的話,那麼他這個皇帝的臉麵就丟大發了。
正是如此,現在將朱翊鈞冊封為吳王,不僅進一步明確朱翊鈞的名分,而且還能避免他跟文武百官的直接衝突。
偏偏地,這個女人卻一心想著想讓朱翊鈞直接登上太子的寶座,此舉無疑是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
“父皇,孩兒不想離開京城,孩兒想要一直陪著父皇和母後,孝順父皇和母後!”朱翊鈞亦是不曉得冊封吳王的真意,當即亦是流著淚哀求道。
朱翊鏐終究還是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在看到母親和哥哥哭泣的時候,亦是十分配合地跟著一起哭泣起來。
這……
站在旁邊的張福看到這個情況,亦是不由得同情地望向隆慶,卻是被這母子三人用眼淚拿捏著命門。
隆慶看著哭泣的母子三人,心裏頭不由得一軟道:“立太子之事還得從長計議,不過愛妃且放心,朕心裏的太子人選一直都是鈞兒!”
李貴妃心裏其實有幾分心虛,畢竟她的兒子著實是該排在皇嫡子之後,不過看到隆慶如此支持大兒子,已然還記著當年的諾言,心裏不由得踏實不少。
朱翊鈞的心裏湧起幾分期待,畢竟他的父皇是大明帝王,隻要父皇說要冊封自己,下麵的臣子自然不能反對。
張福聽到隆慶這番心裏話,不由得微微地瞪起眼睛望向隆慶,卻是沒有想到隆慶至今的太子人選還是朱翊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