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風雲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對聯。這幅對聯要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也就是說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不是緊張慌亂,自亂陣腳,而是情急智生或從容應對,所以說,靜氣是一種主觀性極強的態度,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為別人的評價而生活,在被動中死要麵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則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選擇的路,這樣的人則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畫家說:"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抒"。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了,雖然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
凡大事麵前有靜氣者,反映出他修煉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靜製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靜氣決不是柔弱,比如韓信胯下之辱,看客們無不哈哈大笑或為之鳴不平,而韓信卻無所謂,這是多麼大的氣度。
"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憎,在一定的環境中某種情緒總是要表露出來的,這就是人的本色。"靜氣"不可強求,靜氣源之於定力,我國的佛道儒,都特別強調修身先修心,佛之禪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強調的是定力。"靜氣"需要修養,需要自己去曆練和積累,"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後天成長的產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養一點靜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在這個世界,人人都在計算著每天的得與失。不管是婚姻還是工作,可是有的東西不需要計較太多,既然付出,就不要後悔;
失去,也不要遺憾。
沒有一個人,一生沒有坎坷;
沒有一個人,一世沒有痛苦。
看你的人多,懂你的人少;
說你的人多,幫你的人少。
理解你的人,畢竟少而又少;
幫助你的人,畢竟微乎其微。
相遇的人,很多;
相依的人,很少。
有淚,自己流;
有苦,自己受。
沒人理解,自己努力;
沒人幫助,自己盡力。
沒有十全十美的,也難有盡善盡美。
每個人的路都得自己走,累不累,隻有自己知道。
每個人的淚都得自己擦,苦不苦,心知道。
不是所有的傷痛都能說,忍久了也就習慣了。
不是所有的委屈都能傾訴,想通了也就釋然了。
不言不語,不是不說,隻是不想說;
無聲無息,不是無心,隻是沒人懂。
有苦,自我釋放;有樂,欣然品嚐。
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隻有經曆了,才有真正的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