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林的計劃是完美的。
他們絕不是鼓噪造反,就是正常的商業訴求罷了。
請求停止拆遷,請求恢複正常的經營秩序就好,一點犯忌諱的地方都沒有,一點把柄都不給京兆府留下。
麵對這樣一個完美的計劃,劉山林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一個滿意的笑容。
鬧吧,鬧吧,事情鬧得越大越好。
隻要能給京兆府抹黑,自己將來一定得到趙國公長孫無忌的信任,將來光宗耀祖不是夢了。
近千人湧入西市,喊著響亮的口號,可見聲勢有多大。
……
博陵崔氏。
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薑姓,因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漢時期崔仲牟定居於涿郡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逐漸發展壯大,因安平縣後屬博陵郡,後世遂稱“博陵安平人”,博陵崔氏由來。
西漢昭帝時崔朝任侍禦史,其子崔舒、孫崔篆世吏二千石,東漢時躋身名門,範曄評價“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崔為文宗,世禪雕龍”,北魏時雖然門第低於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在北齊北周時全麵上升為一流士族。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尤以博陵第二房最為顯赫。
唐初《氏族誌》原稿就是以第二房的崔民幹為第一等士族,時至中晚唐,天下人公推第二房崔氏為“士族之冠”,博陵崔氏在唐代光宰相就出了十六人。
博陵崔家,共有七房。
博陵安平房,東漢西河太守崔鈞十世孫崔昂的後裔,號為博陵安平房。
博陵大房,前燕秘書監崔懿長子钜鹿縣令崔遭(崔連)的後裔,號為博陵大房。
博陵第二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二子饒陽縣令、博陵太守崔琨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二房。
博陵第三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三子崔格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三房。
博陵第四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四子崔邈的後裔,號為博陵第四房。
博陵第五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五子秀才崔殊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五房。
博陵第六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六子崔怡、第七子崔豹、第八子崔侃的後裔,合稱博陵第六房。
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在唐代因出宰相而合稱“博陵崔氏定著四房”。
崔萬誌就出生在第三房,崔萬誌這個人沒啥才識,但他未來的曾孫就是個牛人了。
號稱全大唐最有才情、最多請的京兆府尹,崔護。
就是那個寫出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崔護崔殷功!
崔萬誌正在喝茶,自打他暫時想趙王李福投誠之後,壓力巨大。
家裏的一百零八口棺材,規規整整的堆在院子裏,崔萬誌也算是看明白了,秦長青和李福不搞死他,博陵老家的人也會搞死他,這些棺材早晚用得上填的滿!
抿了一口綠茶,味道還不錯,這個茶葉,是崔靜浩給他送棺材時候的贈品。
秦侯爺說了,做人不僅要誠實守信,還要靠譜,買賣不成仁義要在,原本秦侯爺想搭贈一口棺材的,後來想想還是算了,那麼做就不講品德了,所以,買一百零八贈一盒綠茶!
崔萬誌其實是羨慕崔靜浩的,有個好姐夫不說,還是最早投靠朝廷,現在還做了大唐的四品官吏。
神色凝重的看著那堆棺材,崔萬誌突然有點醒悟了,秦長青這不是給他送棺材,是提點他,別到了最後,家裏連一個喘氣的牲口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