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古代焊接(1 / 2)

古代細金工藝主要包括:範鑄、錘鍱、鏨刻、平脫、打磨、包金、雕鏤、鑲嵌、鎏金銀、拉拔、掐絲、金珠、編累等。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焊接的基礎之上的。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錘鍛·治銅”上麵就說過,用錫末者為小捍,用響銅末者為大捍。大概意思就是,碎銅為末,用飯粘和打,入水洗去飯,銅末具存,不然則撒散。如果是焊接銀器,則用紅銅末。“錫末”的小焊約與今軟釺焊相當,其強度較低;用響銅末的“大焊”約與今硬釺焊的銅焊相當,其強度稍高。

關於古代焊接最早的記載,是在殷商的時候,這裏說的是有具體文字記載的焊接。

大概有三種,分別是熔焊,釺焊和壓焊。殷墟考古發現,遠在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的史稱殷高宗武丁時代,已發明了屬於熔焊的鑄焊技術。

武丁的妃子,著名的南征北戰的女戰神婦好,她使用的鐵刃銅鉞,就是利用隕鐵和銅的鑄焊件,其表麵銅與鐵的熔合線蜿蜒曲折,接合良好。

這裏要先明確一點,那就是“焊接”的定義。

焊接,是一種以加熱、高溫或者高壓的方式接合金屬的製造工藝及技術。

重點在於這是一種“接合金屬”的製造工藝及技術,而不是狹隘地局限在現代的電焊、氬弧焊、氣焊、摩擦焊等焊接技術,在接合金屬技術方麵,很多土辦法比當代的技術都管用。

不信你們看看70年代時候的穿越者必備的三大神書,裏麵什麼都有,上能打坦克飛機,下能學種地治腳氣,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書裏做不到的。

戰國時代,主要使用的是鑄焊,是一種用範組合成鑄型進行進行澆注的方法對金屬進行鑄接,鑄焊,鑄鑲的操作。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銅座上有許多盤龍,是分段釺焊連接起來的。

戰國中期,鑄焊技術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演變成了加熱鍛焊,這種技術也叫做火焰焊接,加熱、鍛打,直至融合。

如果能找到老鐵匠,他們真心能不使用任何現代技術,就能鍛造出來當代需要的東西,唯一不同的是,方法進度慢,相對複雜麻煩罷了。

秦長青上輩子,最崇尚的一個人就是艾先生,他也是妥妥的鷹派,向往的就是口徑和射程。

甚至是,當年在玩很多有戲的時候,秦長青首選的就是巨炮和巨艦,向外望更大的船體,更厚的裝甲,以及更高的航速,更大口的口徑和射程。

這也是一種強迫症,可在骨子裏的強迫症,這些全都源自於火力不足。

柱子說到了焊接,讓秦長青不得不重新審視古人的智慧。

在詳細打量柱子雕刻的鐵甲艦模型,秦長青激動萬分。

最初的時候,艦船大多數都是木質的,但就在十七世紀的時候,所謂的天下第一艦隊,在中原人麵前都不夠看。

別人對這首艦船的模型或許不熱衷,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覺得至少要用千餘名水手才能驅動。但秦長青最清楚,當蒸汽機出現之後的巨大逆天作用。

可以說,這艘船,早已經超越了時代,超越了這個時代的所有認知,如果秦長青不出現,更多的人會認為柱子就是個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