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孤女(01)(1 / 3)

塵土飛揚,噠噠的馬蹄聲,吱嘎吱嘎的馬車聲一行,由幾十名軍士護衛的隊伍,正朝京城駛去。

坐在馬車上,圍在火爐的姑侄倆,昏昏沉沉。被子鋪了好幾層,才舒服些。

一路上已經走了好些天,離京城越來越近,如沒有突然狀況,再有三天就能抵達京城。

臨近黃昏,一行隊伍浩浩蕩蕩來到通平館驛。

提前已經有人打點過,此時館驛裏麵已經安排妥當。

“小姐,小公子,到了館驛,下車休息。”

“嗯,嬤嬤,等下你讓廚房把米粥熬的濃稠些。”

“是。”

一行人進到館驛,還沒有進屋,就聽到後麵有人吵鬧。

牽著侄子,回過頭,隻見館驛大門外,又來了一群人,看樣子也有二十來人,有馬車有馬,也是要投宿在館驛中。

其中一位彪型大漢,與驛丞大聲嚷嚷著,嚷什麼,因為隔的實在是有些遠,聽不真切。

楊清站著看了一會兒,牽著小遠兒進了房間,屋內的暖炕已經燒的暖乎乎。

次日早起趕路,接連三天都是早早的趕路,到了京城外,沒有進城,直奔郊外。

二房已經有三位埋葬在小靈山,依照原主嫂子的遺願,等回京以後,直接入葬,與原主的親兄長合葬。

那邊嫂子顧氏的父母兄嫂侄子侄女已經等待在那邊。

第四日,在挑選的吉時前抵達。

楊清一行剛到,遠處的顧氏一族,急忙迎了上來。小靈山屬於原主的母親所有,現在屬於姑侄倆,在山下有座溫泉莊子,幾進的大莊子。

顧氏的父母,不宜去到山上,已經等候在莊子裏。

忙碌了半天,楊清抱著侄子下山。

“小叔,您先回府吧。先給祖父祖母他們報個信,還有麻煩您幫侄女找祖父說一聲,就說侄女想帶著小遠住上幾日再回去。讓小遠陪陪哥哥與嫂嫂。”

哀泣中帶著懇求,楊五叔即便是個鐵石心腸也不忍心。“住吧,住幾日也行。我與父親說一聲就是。還有你給獻王府送了信去沒有?”

“送了,杜嬤嬤直接進京先去外祖府上送信,再回府整理我們帶回來的行李。”

“送了信就好。你自己也要好好的,別思慮過甚才好。”

楊五叔也是庶子,與原主的父親關係不錯。

“侄女明白。”

隔壁院子裏,顧氏的親母抱著小外孫,哭哭啼啼,絮絮叨叨的說起顧氏的過往。

楊五叔,剛剛翻身上馬,遠遠的就看到親自過來的親爹昌南侯,身後還有很多的人,大多數都是宮中之人,其中一位是新帝身邊的心腹公公丁公公。

剛歇息下來,楊清又被伺候著跪在地上接旨。身邊還跪著一歲多,什麼也不知道的小遠兒。

丁公公站在正中間宣旨,大致意思是,原主的父親軍功赫赫,忠勇無雙,屢立軍功,本來早就要有封賞,可邊境一直不穩,先皇準備把原主父親的功勞再多疊加一些以後一起封賞,沒想到在一次戰役中,為了掩護去邊關曆練的皇孫(現在的皇子)而亡。

後來先皇就想著讓原主的哥哥再累積一些軍功,再重賞原主的哥哥,沒想到,兩年前原主的哥哥又戰死沙場。

這這這,現在新帝剛剛登基不到一年,正大赦天下,那有功的人,也趕上了,用原主父親,原主哥哥的軍功,皇帝今天是要大大的封賞楊清與小侄子。

封楊清為清瀾郡主,封楊致遠(小遠兒)為安定侯(取邊關安定的意思),世襲罔替。

還有大批的賞賜,那些賞賜直接被送往昌南侯府的二房院落,那邊狄嬤嬤與杜嬤嬤已經在安置帶回來的行李。

賞賜也被直接送往二房。

這邊隻需要楊清姑侄倆接旨。

謝恩時,楊清拉著侄子麵朝京城的方向磕頭後才起來。

楊五叔站在一邊暗自感歎,皇族的血脈就是不一樣。

這封賞著實不低。

丁公公倒是滿意,清瀾郡主的態度很好嘛。目光柔和的叮囑,“郡主,小侯爺有孝在身,不能進宮,但您休息幾日後,進宮一趟。

出宮時,皇上與太後可是交代過。讓郡主進宮一趟。”

“謝謝丁總管告知。”楊清瞄一眼身邊的蘇嬤嬤,蘇嬤嬤點頭,遞上了準備好的禮物,之前就有想著可能會進宮,要給宮內的一些人打點,不能全是銀子打點,她讓人做了不少柔軟厚實的護膝,能保護膝蓋。

蘇嬤嬤剛才就是端著盤子出來的,兩幅上等的護膝。

“丁總管,兩幅護膝,是我們郡主自己畫圖,讓府中的繡娘特意製作,柔軟舒適寒冬臘月時,特別的好用。常年使用,能保護膝蓋……”蘇嬤嬤沒有說,這是郡主讓小侯爺磕頭時帶的。

丁總管好奇的望了一眼才十歲的清瀾郡主。微微一笑,“謝謝郡主的好意。”

對眼前的小郡主,印象深刻,也知道眼前的小郡主是個會做人的。還有也是個有意思的人。

忙碌了一天,送走該走的那些人,楊清才帶著小侄子睡下。

昌南侯府,侯夫人居住的院落裏,華發半頭的侯夫人朱氏,氣不順,手中的杯子重重的放下,嘴裏還在念叨,“憑什麼,一個兩歲不到的黃口小兒,居然是侯爺。”

身邊的丫鬟嬤嬤,一個都不敢出聲。低垂著腦袋,站的直直的,大氣都不敢出。

坐在一邊的侯府大太太癟嘴,但沒有觸婆婆的眉頭,隻是等了會兒才問,“母親,二房那邊已經全部收拾完畢。隻是狄嬤嬤說,不在公中一起用膳,他們二房的主子自己設小廚房,自己做來吃,特別是致遠,才一歲多,還有守孝,膳食需要單獨做,不能見葷腥。”

侯夫人朱氏皺著眉頭,不悅,“既然她們銀錢多,就讓他們自己做來吃,公中還能省幾個銀錢。二房那邊院落,插幾個我們的人手過去,別有什麼事,我們什麼也不知曉。”

“母親說的是,隻是二房的那些可都不是善茬,要插人手進去可不容易。”大太太掌管府中中饋,如果說二弟妹在世時她有攀比之心,那到如今,那點攀比之心早已隨過世的二弟妹消散在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