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子 吳長豐中舉(1 / 2)

#鍥子:吳長豐中舉

---

清朝末年,春。

江嶽腹地,嶽河北岸,吳寨。

那時的吳寨還是一個小村莊,五六十戶人家,人口不過二三百。

吳長豐家世代務農,祖上不乏持家有方的先輩,到吳長豐父親這一代,家裏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田產了。

他們還在鎮上經營一家油坊,吳長豐父親從鄉間收集芝麻菜仔,拿到油坊榨油出售。生活雖非大富大貴,但衣食富足,也是小康之家。

吳長豐自小讀書,19歲參加童試,考中秀才。之後前後多次趕赴行省參加鄉試,都不曾中。心中不免鬱鬱,有點心灰意冷。

之後吳長豐娶妻生子,父親也不要求長豐做個營生,隻讓他安心讀書,再去參加鄉試。好在妻子相夫教子,賢惠有加,長豐頗感寬慰。

今年又是鄉試之年,吳長豐雖平日裏發奮讀書,但時運不濟,歎自己已過而立之年,尚無功名。

一日天氣晴朗,雲高風輕。長豐在家讀書,但心緒不寧,頗感煩躁,遂信步走出家門,來到鎮上尋訪好友。

信步悠忽間,來到同案好友魏思行家,魏思行家是鎮上的商賈世家,家產頗豐。喵喵尒説

剛好另一個好友將文昌也在。長豐向他們拱手作揖,二人還禮,招呼長豐入座。三人本就投機,在一起談詩說詞,相談甚歡。

眼看臨近中午,三人意猶未盡,魏思行安排灶房燒鍋做飯。讓長豐和文昌留下吃飯,又讓人在案旁點起火爐,燙起酒來。

長豐麵露難色,說道:“我今天出來是臨時起意,並沒有稟報父親和妻子。如不回去,怕他們擔心。”

魏思行道:“無妨,我讓人前去通知尊大人,說明原由。尊大人和尊夫人必不見怪。”長豐默許,心以為然。

於是魏思行喊來書童,交待一翻,讓他快去快回。好在以前互有走動,書童是認得路的。

兩柱香的時間,書童折返回來,回稟道:“公子,都辦妥了。”

長豐問道:“家父沒說什麼吧?”

書童回道:“沒有,隻說知道了”。

這邊飯菜已備齊,魏思行問書童:“父親呢?”

書童答道:“老爺說你這邊有客,他們在自己屋裏吃了,就不過來了。”

三人把酒言歡,不覺吃到日西。長豐已有醉意,拜別思行和文昌,徑自回家去了。

因是鄉試年,大家聚會增多。幾人你請我宴,有時三五人,有時六七人,彼此來往,都是同案的好友。

不覺到了七月間。

這日,魏思行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在鎮上同慶樓訂了雅間,做一場文章會。

宴間,長豐看大家意氣風發,都是青年才俊,唯自己年過而立,不免自行慚愧。自顧低頭喝悶酒。

魏思行見狀,把長豐拉到窗邊,指著下麵的人道:“看下麵的芸芸眾生,不如你我著居多,你何必如此輕視自己呢!”

長豐道:“我自詡飽讀詩書,但造化弄人,屢試不中,今年如再不中,就此罷去,不再複考。”

魏思行無言寬慰,隻能拍拍長豐的肩膀,聊作鼓勵。

轉念又說:“就算不中,我們兄弟尚在,你我兄弟攜手,做個營生,何愁事業不成?”

“是,兄弟在,萬事無憂!”

要去省城參加鄉試了,妻子默默的收拾好衣物盤纏。

吳長豐前來與父親辭行,父親包了兩錠銀子,遞給長豐道:“出門在外,多帶盤纏,別不舍得花。”

長豐伸手接過道:“就兩日行程,無妨。”

母親把銀子裝到長豐的包袱裏,萬般囑咐道:“老話講窮家富路,萬一路上有個意外急用,到哪裏去尋銀子。”吳長豐答應著辭別出來。

吳長豐辭別了父母妻子,出得門來,到鎮上尋得魏思行。又集合了一眾同案的朋友,大概五六人,一起去往行省參加鄉試。

待考完出了場,大家一同回到鎮上,眾好友一一辭別,即便各自回家。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漫長的,這幾日省城傳來消息,快要放榜了。吳長豐愈發心裏焦急,每日去鎮上打聽。

但凡門外有動靜,長豐都要出門看看是不是報馬到來。平時也坐立不安,好似被拘禁的猿猴。父母妻子知他性情,也不去管他。

這日,吳長豐又早早的去了鎮上。中午時分,母親正要生火做飯,隻聽一片鑼響由遠而近停在自家門外。

母親膽小,不知何事,躲在屋裏不敢出來,隻聽得門外喊到:“快請吳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