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公子,吾等必不會讓公子失望。”典韋兩人,異口同聲的說道。
翌日,楊廣入宮征求漢帝劉宏同意之後,楊廣得以借羽林軍駐地校場將自己麾下羽林左監精騎與自家楊氏家兵一同進行為期三月的緊急訓練,訓練期間由段潁親自充任教官,力求能在這短短三月時間內,將這支軍隊基本磨合在一起。
歲月匆匆,三月時間眨眼即逝……
漢熹平三年八月,秋高馬肥,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西路由護烏桓校尉夏育領銜,兵出高柳;中路由破鮮卑中郎將田晏領銜,兵出雲中;東路由使匈奴中郎將臧旻領銜,兵出雁門。
而楊廣也被劉宏特命以別部司馬身份率麾下羽林左監精騎與楊氏族兵共計一千六百人入雲中,隨破鮮卑中郎將田晏一同為先鋒往攻鮮卑。
所謂“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長久以來華夏民族占據了黃河中下遊的廣大農耕地區,而黃河上遊最為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卻在千百年中一直為異族占有,並時常南下中土劫掠,襲擾中原文明。
直至戰國時期,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勵精圖治胡服騎射,在北方邊疆不斷開疆拓土,將原住的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驅趕到了黃河西麵的鄂爾多斯高原地帶。
自此才將趙國勢力沿大青山、烏拉山南麓向西推進,擴展疆域到河套邊沿。並在這片新開拓的土地上,始設雲中、雁門和代郡等延邊郡城。㊣ωWW.メ伍2⓪メS.С○м҈
後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又命名將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徹底占領了河套地區,後屯兵上郡。
並從榆中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將當年的秦、趙、燕共五千餘裏的舊長城重新加固連接起來,沿著陰山北麓一線綿延展開,並修築了一條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以此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
而雲中郡郡治雲中城就在這條防線之上。相傳趙武靈王當年選址建城時,先是在黃河西岸上築城,怎料剛築起的部分城牆便無故崩塌了;於是隻好又改在黃河以東另選新址。
而傳聞趙武靈王白天突見有一群天鵝在雲中飛翔,整天都在同一個地方的上空來回盤旋,鳥群下方的地麵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輝。
看到這個景象後,趙武靈王認為此是吉祥之兆,便決定在這裏築城,並命名為雲中城。此便是雲中城的由來。
雲中城地處平原,北有發源於陰山的荒於水、武泉水,南麵還有白渠水流經雲中城外彙入黃河,這裏地勢乎坦,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訓練騎兵和放牧戰馬的上好的地方。
而並州能以一偏荒之地成為與幽州突騎、西涼鐵騎並稱為大漢三大騎兵發源之地,雲中寶地功不可沒。
而隨著雲中城一路向南,依次為定襄郡、雁門郡、太原郡、上黨郡及河東郡。五郡再向南,便是盡攬華夏精華的中原大地了。
巍巍恒山,幽幽雁門,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自塞北平坦流淌的草原大漠在雁門關外便戛然而止,峰巒疊嶂的不盡群峰在這裏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隱沒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陡峭山路在上千年的征塵滾滾中,更是經曆了成百上千次的衝鋒與廝殺,雁門關卻始終屹立不倒,成為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最後一道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