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典張之戰(1 / 2)

“典君確定是用這對大戟和我交手嗎?”張飛還是有些不敢相信,下意識的朝典韋再次確認道。

“要打就快打,哪來這麼婆婆媽媽的!”典韋頗有些不耐煩道。

“既如此,典君小心了!”隻見張飛單手握住矛柄,雙腿微微下蹲仿佛在蓄勢一般。

典韋見狀不敢待慢,雙手一提大戟竟率先向前奔去發起了第一輪的攻勢,企圖打斷張飛的蓄勢。

卻見張飛突然大吼一聲:

“看矛!”

隻見張飛一反常態的將本應一突刺為基本攻擊手段的長矛使出了一擊類似槊法的一式掄擊。

楊廣見狀不禁眼前一亮,身為關隴將門世家出身的楊廣,對於槊可謂再了解不過了。

槊起源於漢代,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間逐步發展到了巔峰。因其在戰場上威力的強大與其造價的昂貴,一度成為了世家貴族出身的將領的標誌。

一般槊由兩部分組成,一者為槊鋒,槊鋒刃長兩到三尺,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其刃開多麵,具有明顯的破甲棱。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往往一擊而破。

二者為槊杆,其不像普通槍、矛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用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

而那韌木一般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後需將細蔑用油反複浸泡。待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幹數月。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外層再纏繞麻繩。

待麻繩幹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持槊武士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兩端不落不墜。

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製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隻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

故自漢唐以來,馬槊便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而張飛手中的這杆丈八長矛,除卻其材料及矛頭外,已基本有了後世戰槊的雛形。

“看來這次回洛陽也需要家族中的工匠試製一批長槊出來了。待將來給我手下的湟中義從換上,必會大大提高其戰力,將來或許能成為馬戰中的一支殺手鐧也說不定!”

就在楊廣在思考著未來如何提高自家軍隊的戰力之時。

方才張飛那勢大力沉的一擊便已經和典韋手中的雙戟撞在了一起。

“鏗”

隻聽見一聲刺耳的金屬交擊之聲。兩人紛紛各自向後退了幾步,這才將那撞擊的餘震稍稍緩解下來。二人心下都不禁一呼:

“好大的力氣!”

似乎是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過如此勢均力敵的對手了,兩人心中一時間也都頗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