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典韋在三國之中雖然沒有和哪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大戰過幾百回合,但逐虎過澗,力舉千斤牙門旗於巍巍風中屹立不倒,便是被亂箭射死之後,也無人敢近他身前,一個無人敢出他右的故事也早已將其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得不提,熟讀三國之人,每每看到此處,皆會不由自主的為那古之惡來過早戰死沙場而扼腕不已。
如此猛將不能走完三國這場曠世史詩,的確是一場天大的遺憾。
而淯水此名,也恰恰因此讓人記憶猶新。就算是絕世梟雄曹孟德,也曾經在此地倒下過一次,更遑論,那個草寇出身的張曼成了!
秦頡過江之時,曾暗中調撥兩千軍馬,讓黃忠隱於暗處,沿江暗中急行,伏兵於淯水上遊。
幾日前,秦頡讓親衛帶信前去向黃忠傳信之時,那名親兵果然幸不辱命,經過一番跋涉終於將秦頡的手令親手交到了黃忠的手上,書絹所令,正是讓黃忠多取沙石綁袋於上遊堵住水勢。
而黃忠早前得秦頡之令率軍埋伏於淯水上遊之時還有些不明就裏。現在得到秦頡之令後可謂喜出望外。經過幾日布置,上遊水勢顯然已基本被黃忠部控製在手。
如今初入冬季,已過秋水泛濫之期。水位下降本屬常情,更有黃忠小心囑托,不可徹底截斷水流,張曼成雖然心中有所懷疑,卻也根本沒有想到,這幾日早已有伏軍在上遊動了手腳。
他反倒慶幸水位下降,自軍的輜重糧秣能夠更加輕鬆的運送過河,待其全軍渡過了淯水,安營紮寨後。
次日,張曼成便迫不及待的派人前去打探消息,期望魯陽一地能夠如其計劃順利截住官兵退路。
可惜的是,魯陽之變,太過迅捷而隱秘,不提楊廣與秦頡早做通氣,魯陽與宛城相隔百裏,層層攔截之下,前有秦封鎖,後有追兵,潰逃而出的敗軍幾乎盡數伏誅,便是有人趁亂逃走。
一時間,也難以將消息帶回張曼成處,而決戰也因此即將到來。
楊廣一個多月的布局,環環相套之下,便是為了張曼成鑽入其中。
而準備妥當之後,最後便隻需將張曼成引入自己為他內定地葬身之所——淯川口即可。
在探馬接連不斷的彙報之下,張曼成得知官兵依然不曾東進,雖未收到魯陽消息,但一想官兵既然未曾逃脫,那麼魯陽應當還在自己手中,繼續充當著阻擋漢軍進軍的重任。
當下張曼成更是加緊了催促士卒行軍的速度,定要趁魯陽未破之前,追上官兵。
其卻不知道,如今楊廣五千大軍早已過魯陽,暗中早與秦頡大軍合兵一處,靜靜等待著張曼成這條大魚入甕。
而另一邊,在與楊廣大軍順利彙合之後,秦頡也終於如願以償得見到了楊廣,相比同齡之人,楊廣有著世家子弟所獨有的氣質鳳儀。
若說與那些普通的士族子弟有什麼不同,恐怕便是其身上曆經多次大戰洗煉而帶有的絲絲威嚴及殺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