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回到吉祥小鎮的時候,天色已經大黑。季言之也就沒急著走。
他們三人外加一個小妮子,在小鎮上休整一夜,然後天剛蒙蒙亮,便從招待所出來並在小鎮上的國營飯店買了點包子饅頭熟雞蛋,開著卡車裝載著慢慢的物資,離開了吉祥小鎮。
他們大概是兩天一夜到的駐紮在南方遼闊邊防線的邊防部隊。比原定計劃晚了一兩天,不過不礙的,一路上小妮子安靜依偎在褚燕的身邊,不管褚燕去哪,都像一條小小尾巴的模樣兒,讓季言之感觸頗多。
季言之很懷疑小妮子知道她的母親已經‘不要’她了,害怕再被拋棄,所以一路上都緊緊黏著自己的新媽媽。
她甚至沒有問她原來的媽媽在哪,總是怯生生的看著季言之,一副小可憐的模樣兒。
由於急著趕路的原因,去邊境邊防部隊駐紮地的時候,季言之並沒有怎麼跟小妮子說話。不過等他們返程的路上,季言之卻主動開口,和善的同小妮子說起話來。
季言之在話中告訴小妮子,她的母親黃秋英並不是不要她了,而是覺得小妮子值得更多人愛,所以給她找了新爸爸新媽媽。
小妮子懵懂的看著季言之。她才堪堪四歲,其實並不懂得季言之口中所說的那些話的含義。小妮子隻是覺得她的感覺沒有錯,她的新爸爸看起來凶凶的,但應該會對她很好很好,不會像堂伯父一樣嘴上說著小妮子好乖好聽話,背著媽媽卻用厭惡憎恨的目光看著小妮子。
“(堂)伯娘們說,都是因為小妮子的關係,爸爸才會死,媽媽才不要小妮子了,沒有人會喜歡小妮子的。”
小妮子哽咽著,眼眶兒紅紅,小奶音很清脆卻透著哭腔。
季言之將手放在了小妮子有著微卷卻焦黃很毛糙頭發的頭頂上,動作很輕柔,就好像在摩娑無暇珍寶一樣。
敏感或者說很高智商的小妮子感覺到了,她忍不住像小奶貓兒一樣蹭了蹭季言之的手掌心。
季言之臉上那抹淡淡的笑容開始加深。
“她們胡說八道,小妮子這麼可愛,怎麼會沒有人喜歡呢。”
這時候褚飛也插言道:“你爸說得對,小妮子這麼可愛,哪會沒有人喜歡。起碼舅舅就很喜歡小妮子。”
“媽媽也喜歡小妮子。”褚燕笑得很溫柔的道:“一會兒回家,外公外婆見了小妮子,也會很喜歡很喜歡小妮子的。”
他們原定計劃是一起回老家石頭溝村運貨,不過隱隱間季言之覺得這趟回去十有□□會出什麼事兒。為了妥善起見,季言之便改了主意,讓褚燕、褚飛兩姐弟帶著新鮮出籠的女兒於羨妮先行回A市,他開著卡車一個人回老家石頭溝村拉提前訂好的各類蔬菜幹以及山貨。
相處了幾天,於羨妮很舍不得和新爸爸分開,不過她更舍不得溫溫柔柔的新媽媽,還有總喜歡耍寶但是對她很好的新舅舅也是舍不得的,所以於羨妮親了親季言之的臉頰,小奶音甜甜的說了一句。
“爸爸早點回來哦!”
季言之樂嗬的應答一聲,目送褚燕、褚飛兩姐弟帶著於羨妮上了目的地為A市的長途汽車。
季言之站在停靠卡車的地段抽著煙,等到一支自製的卷煙抽完,丟棄煙頭的瞬間,他也上了卡車,然後就在B市逛了一圈,買些鄉下人急需,比如搪瓷缸、搪瓷盆鐵質熱水瓶水壺之類的玩意兒,便沒再做停留,日夜兼程的往老家石頭溝村趕。
這一次,季言之要比原計劃遲了一天半的時間回到老家石頭溝村。
好在他囑咐趙支書組織村民收集的生活物資是蔬菜幹以及晾曬幹的山貨,而不是新鮮的。曬幹的蔬菜山貨經放,晚了一兩天甚至兩三天都沒啥。不過見了季言之,趙支書還是鬆了很大一口氣,跟季言之說他在季言之遲到的這一天半裏,那是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的,就怕季言之遲到是遭遇了什麼意外。
“沒啥意外。隻是我在回來的時候想了一下,覺得咱們村的人也不容易。這包產到戶後,吃飯是不愁的,但需要憑票購買的鍋碗瓢盆搪瓷用品卻是很缺的,所以我就耽誤點功夫去買了一些生活用品。畢竟我好歹是黨|員,總不能讓鄉親父老吃虧吧。”
季言之話都說到了這份上,趙支書自然沒有什麼話來說。不過在村民們聞風而動跑來用家裏晾曬的蔬菜幹山貨換他們看中的生活用品時,趙支書也立了規矩,不許季言之給錢說補差價的話。
“憑著外麵的價錢來,”趙支書拿出了大喇叭,放開音量高吼道:“別看有的東西是舊的,但俺們鄉下人到城裏去買,不光要錢還要票。
季家老三能拿出俺們鄉親急需的生活用品換些平日裏隻要勤快點就能收集到的菜幹以及山貨,這是季家老三的仁義。你們各自估量各自拿來的菜幹山貨的價值按持續換,誰敢仗著親戚關係瞎咧咧耽誤季家老三的時間,我趙小樹一定好好的給他上上思想品德課。”
趙小樹之所以年輕就當了村支書,除了他有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妹子趙小花一樣兒特別能說。趙小花喜歡懟人,趙小樹則喜歡給人上思想品德課。反正隻要落到他手上,思想品德課一結束,被他教育的對象最終都會變得懷疑人生,平日裏見了趙小樹就跟老鼠見了貓兒似的,能避則避。
這不,趙支書通過‘村長大喇叭’一開腔,原本亂哄哄準備圍著季言之吵鬧說自己是誰誰誰的三大姑八大姨們,全都閉了嘴,還特別有規矩的排隊,好像先前準備胡亂插隊的人根本就不是她們一樣。
認識幾個字的趙支書隨後又幫忙登記,季有糧、趙小花兩口子外加季有財、牛招娣兩口子則幫忙用細蘆葦草曬幹後編織的草網兜子,將曬幹的菜幹、山貨等都一溜的裝進去,然後抱到卡車後邊空的車廂裏。
當然了,發黴品質差的,負責收貨的季言之都沒有要。眾目睽睽之下,這些想憑借鄉裏鄉親占點便宜的家夥也不敢多加爭辯,隻在鄰裏親朋鄙夷的眼神下,灰溜溜的走了。
這一場熱熱鬧鬧的‘換購’一直持續了三天左右。第二天附近村落的人聽到了消息,紛紛帶著自家吃不完就曬製成菜幹的蔬菜幹以及同樣幹幹的山貨,換些家裏急缺但是又沒票買的搪瓷用品,有的心滿意足帶著搪瓷用品走時還問季言之下回來,能不能帶點布和其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