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找到了朝中一個姓魏的大學士,二人換上常服,一起去找到了周羽。
二人並沒有道明身份,但周羽卻一眼就看了出來。
魏征一向是很自負的,畢竟是個有真本事的人。
魏大學士也是當朝名儒,那也是十分清高的。
二人皆是飽學之士,又從政多年,與周羽一起談論,難免涉及到一些影響曆史進程的重大決斷以及儒家發展。
一開始,二人還淡定自若,你一言我一言說的來勁。
可聊著聊著,二人突然發現,他倆引以為傲的知識麵在周羽麵前竟然遠遠不夠用了。
沒錯,是遠遠不夠用。
回到皇宮之後,二人一起去麵聖,當著唐王的麵,對周羽大加讚譽。
唐王一向信任魏征,也知道魏征難得服一個人,如今卻一副心悅誠服的樣子,頓起愛才之心,決定親自出宮去會一會周羽。
於是,在魏征以及一眾侍衛的護衛之下悄然出宮。
當然,這次出宮乃微服,包括皇宮侍衛也全部換裝,分散在四周暗中保護。
一見到周羽,唐王不由一臉驚愣。
周羽則微笑著上前拱了拱手:“在下周羽,參見聖上!”
魏征等人不由大吃一驚。
畢竟,外麵的認識皇上的人少之又少,怎麼此人一見麵便口呼聖上,而且行的禮也隻是普通的見麵禮?
唐王愣了片刻,終於醒過神來,趕緊回了一禮:“朕萬萬沒想到竟是上仙在此,上次承蒙上仙點撥,朕深以為謝!”
上仙?
一聽此話,魏征終於恍然大悟。
上次,周羽曾入唐王夢境,提醒他涇河龍王與袁守誠之間的恩怨。
唐王知道了原委之後很是生氣,這才抓了袁守誠並將之殺頭,由此,也了結了涇河龍王的怨氣。
此事魏征也聽唐王提起過,故而方才知道眼前之人正是唐王提到過的那個人。
“聖上言重,在下也是偶然間獲知了涇河龍王的冤屈……”
一番客套之後,唐王坐了下來,與周羽聊了一通。
這一聊,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畢竟,唐王是一個相當有抱負的人。
在位期間,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大唐盛世。
可以說,他是一個難得的求賢若渴的君主。
聽周羽講起治國之道,可謂是茅塞頓開。
周羽分別從農、工、商、兵等幾個方麵大略講述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當然,他的這些觀點都是綜合了後世成功的經驗,並結合當前世界與年代背景所作出的言論。
激進,但又不會太過超前。
最後又對科舉製度進行了一番點評與建議。
最初,朝廷官員一般都由貴族子弟擔當,相當於世襲。
後來增加了鄉舉裏選的方式,即由鄉裏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選拔本鄉賢士,往地方舉薦。
到了隋朝,終於興起了科舉考試的雛形。
大唐創建之後,科舉越發成熟,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周羽根據曆代科舉的利弊,講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也就是後來比較成熟且完善的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不過,對於考試的內容,周羽也提出自己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不能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必須要理論結合實踐。
明清兩代,就是因為八股文的盛行,導致讀書人變得迂腐,甚至是丟失了血性。
因為時間的關係,周羽所說的內容大多點到為止,唐王聽的那叫一個欲罷不能。
於是乎,盛情相邀周羽入宮,說要好好交流一番。
這一聊起來,唐王更是覺得受益無窮,專程找人在旁記錄,將周羽所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以便回過頭來慢慢研究。
同時還找來一些朝中重臣,皇子等等前來聽講。
數日後,唐王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冊封周羽為大唐國師。
對此,周羽倒也沒有拒絕,畢竟國師並非實職,不需要像普通朝臣那樣上朝,處理公務什麼的。
唐王與之商議過,周羽時不時入宮,與他談談國事。
還有國子監那邊也掛了一個虛職,有空閑時去國子監給一眾學生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