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武百官哪怕有再多的不滿,也隻敢在心裏憋著。當然也有禦史在大朝會上遞折子批判這件事,說曆朝曆代都沒有頒布過這種荒唐的律令。
安寧就懟他:“曆朝曆代還沒有歸還田地於民呢,照你這麼說,老百姓就活該餓死也不該分給他們田地了?
這華夏朝我說了算還是曆朝曆代說了算?反正我幹的荒唐事也不是一件兩件了,這律令我發了,你要是覺得自己受不了,能幹就幹,幹不了就退位讓賢。
都說飽讀聖賢書更要潔身自好,納妾能算是潔身自好嗎?還說聖人雲,哪本聖賢書上教你們納妾了?給我找出來?”
那個直言不諱的禦史支支吾吾,他上哪給她找去。
安寧是女帝,這朝中自然也有女官,安寧提拔的女官個個都是巾幗英雄,論嘴皮子,十個禦史都不是她們的對手,安寧懟完,她們接著來,什麼性別歧視啊,什麼貪杯好色啊......
把這個小禦史懟的一聲都不敢吭,乖乖認錯,甘願認罰,再讓她們說下去,他就成了不忠不孝的好色之徒了。
安寧咳咳兩聲示意她們見好就收,緩和了語氣對這位禦史說:“首先我要表揚你,真的,對於自己認為錯誤的事情能主動在朝堂上提出來,這很好。大朝會朕不是為了來聽你們喊萬歲萬歲萬萬歲的,也不是看你們歌功頌德的請安折子的。
大朝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來聽取百官的意見,對任何事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朕和攝政王都不是聽不進意見和建議的人。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是一開始都能順利,都能成功,都是正確的。
其實這律令要說一刀切有沒有不妥之處,肯定是有的,所以這件事朕提出從百官開始,為什麼呢,百官要給百姓做表率。劉禦史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這樣,這件事呢先這麼執行著,內閣呢也盡快拿出一個更穩妥、更健全的方案......”
熟悉安寧的幾個內閣官員忍不住在心裏罵劉禦史:“安寧所謂更穩妥、更健全的方案可不是更改律令,她的言外之意是讓他們再好好想想,把律令補充的更完整,讓人找不到可鑽的漏洞。”
安寧說了自己以身作則,這輩子就皇夫一個伴侶。而且律令頒發之後,兩個人成親不是說拜了天地喝了喜酒就算數的,是要經過新成立民政司登記造冊,並頒發姻緣冊的才算。
律令還規定如果成親後男女和離,男方提出和離,需要按照女方的嫁妝單雙倍賠償,如果是女方提和離,可以帶著嫁妝走人,男方不用賠償。
如果男方有虐待家暴行為,一旦查實,兩人和離,男方所有的家產不僅要全部都歸女方,還會根據嚴重程度罰勞役一到十年不等。
女孩子也享有同等的繼承權,家裏就一個女兒的可以坐產招婿,宗族內不許阻撓。
夫妻雙方成親後,因為女方沒有生孩子,男方提出和離的需按照嫁妝單子三倍賠償女方......
這個律令導致在十數年後,華夏朝一改之前重男輕女的風氣,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所謂的男女平等。甚至因為安寧鼓勵女孩子走出閨房,走上各種工作崗位,能掙錢能養家。
朝中很多官職,以及內閣牽頭興辦的各種工廠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女孩,出現了很多百姓家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況。前朝那種生了女孩溺死在馬桶裏的事情在華夏朝再也沒有發生過。
這一點安寧還是很欣慰的,在其位謀其政,雖然她能力有限,但還是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的改變一下這個時代人的觀念。
用雲熙的話說,反正是小世界,做什麼都不出格,大不了任務失敗重頭再來,就她這種中級任務者,任務失敗頂多就是被扣積分,再嚴重些關關小黑屋,隻要不說把這個小世界毀滅了,主係統一般都不會做出什麼嚴厲的處罰。
安寧登基的頭幾年一直各種忙,淩一忙著領兵打仗,安寧和雲熙忙的也是不可開交,偌大的國家窮的叮當響,要忙著掙銀子,還要忙著各種改革,更要保證軍隊的糧草充足。
所以生孩子真的沒有提上日程,但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安寧總算體會到那些皇帝為什麼總喜歡一言九鼎了,換了誰整天被一群人各種叨叨叨,誰都得煩。
頭兩年還好,剛登基,那些官員屁股底下的椅子也是剛坐穩,對安寧這新皇帝的脾氣也不太了解,很多事情都是在心裏想想。
後來時間長了,發現安寧其實就是個紙老虎,嘴硬心軟。隻要別犯她的忌諱,比如說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等等這些原則性的錯誤,哪怕你指著她的鼻子跟她嗆嗆,隻要你說的有道理,當時她跟你拍桌子摔板凳的挺厲害,過了她還會跟你道歉,然後還會采納你的意見。
那些言官,尤其是禦史台的那些人,一個個的敢梗著脖子跟她抬杠。當然他們也就敢拿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比如說趕緊生個皇子公主啊。
對於這樣無傷大雅的小事情,安寧還是很好說話的,一說就應,而且絲毫不害臊:“行行行,朕記下了......”
但再好的脾氣也架不住人總叨叨吧?而且是見一回叨叨一回,有的時候她真恨不得把這些人的嘴都給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