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章 番外篇—姐弟遊記(4)(1 / 2)

一入葉城,就能感受到這是個類似洛都的繁華城市,這裏的店鋪很多、人也很多,但在合理的規劃下,又顯得井井有條,看不到擁堵、雜亂、髒汙的情景。

“去皇宮原址?”容湘打量一圈城中景象,偏頭問牧榮淳。

“嗯,幾十年未見,想是大變樣了吧!”他應道。

容湘輕笑:“葉城改造的事,你也是見了奏折的,想必工部還有呈上來的改造規劃圖,舊時的皇宮早被拆分改建了。”

那奏本他們姐弟都看過,經由朝廷批準後,才開始進行改建改造的,隻是相隔幾十年,牧榮淳一時間回憶不起圖紙的具體內容了。

孫樞墜在他們後麵,跟著一路朝前宴國皇宮的舊址走去,沿路充當了錢袋子和小廝的作用,買的多是些有趣的小玩意兒或是小吃。

“大家跟緊了,不要掉隊!”一個帶著大簷帽的女子舉著個小旗子,衝她身後的一大串人吆喝一聲,見人都跟上了,才繼續帶著往前走,“我們現在走得這條路,原來是前宴國皇宮的禦道?禦道大家知道吧?就是隻有皇帝才能走的,連皇親國戚都不能擅自行走,被發現的話是要治罪的。”

“安平三年,陛下批準了我們葉城上報的改擴建方案和規劃圖紙,當時是還在工部任職的羅大人負責葉城總體的改擴建工作,羅大人大家應該都聽過,就是家喻戶曉的那個‘羅建設’,他一生致力於華夏的建築事業,修屋建房、舊城翻新、城區規劃幹得樣樣出色,雖然生前官位最高隻做到了工部左侍郎,但功勞連陛下都甚為推崇,也是入了忠賢祠的名臣呢!”

容湘、牧榮淳一看這情況,便知道那女子是個導遊,她身後跟著的是個旅遊團。

是的,華夏早已發展起了成熟的旅遊業,從四十年前的摸索起步到如今的成熟穩定,中間也曾走過彎路、遇到很多問題,好在最終都克服了。

如今旅遊業對平民百姓來說並不陌生,有錢有閑的人都願意四處轉轉,除了名山大川、青山秀水,一些古跡也是他們願意去看的地方。這就導致華夏以前留存的一些建築、遺址逐漸得到了保護,並相繼打造成了旅遊景點,供人遊玩、進而創收。

其實,自華夏國內趨於穩定,清剿了匪患後,隨著延伸向全國各地的道路越來越多、運河又成功通航,使得交通往來變得便利迅捷,另外,輪胎的誕生、車馬的改造,都極大地優化了人們從一地到另一地的條件,這些均為旅遊業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最開始隻是一些富貴閑人離開家鄉去各地遊玩,後來平民百姓的生活條件提高了、有錢了,便也願意離開家門去看看其他地方,專門承接旅遊服務的店鋪就隨之出現了。

鑒於後世旅遊業各種亂象,容湘在發現華夏的旅遊業萌芽時,便命律例部針對這方麵修訂了律法,由於法律先行劃定了圈子,使得華夏的旅遊業從一開始就是朝著規範化的方向發展的,期間雖然出現過一些問題,但都沒有引起太大的負麵影響。

姐弟倆跟在那旅遊團後麵蹭團,耳朵裏聽著導遊的講解。時隔多年,眼前看到的這個麵目全非的前宴國皇宮故址,根本和他們記憶中沒有絲毫相似,聽聽這些講解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看這一片,這裏原本是前宴國皇帝及大臣們處理政事的地方,”導遊伸手劃拉了一片建築群給他們看,“前宴國為前慶國所滅後,葉城被前慶國占領,這裏就成了前慶國皇室的私產之一,後來咱們陛下收複了葉城,在安平元年到安平二年的那個冬天,陛下因憐惜百姓,將這裏當做收容所,讓許多無家可歸或房屋破爛無法抵禦寒冬的百姓在此暫住,當時救了很多人呢!”

“安平三年,羅大人總攬葉城改建工程,按陛下之意將這個皇宮進行了拆分,前半部分分割成一大一小兩處,大的改建成了圖書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葉城國家圖書館’,就是在那時的基礎上又擴建的,其中藏書多為朝廷文史院修訂刊印的,餘下的則是這些年國內各行各業出版的,和其他城市的國家圖書館一樣,這裏的藏書涵蓋了現有書籍的百分之九十;小的那部分則改造成了葉城官衙。”

“而後半部分則被改為博物館和公園,用來保管一些文物、供城中百姓賞玩,和國內其他城市的一些公園一樣,這裏的公園平時也是免費開放的,隻有被人租賃或節日慶典搞活動時才會例外。”

容湘、牧榮淳蹭著旅遊團聽導遊介紹所經之地的建築、大小、用途等,時不時還能聽到一些在這裏發生過的往事,有些竟連他們都不知曉。

等聽了片刻,他們才反應過來,事情嘛可能真的有過,但這導遊講的時候一定加工過了,把原本稀鬆平常的小事,講得像是傳奇故事一樣,這份口才著實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