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是河內市府的項目,在補貼幾乎是聊勝於無的情況下,能決定萬人廣場這樣的麵子項目幹的漂不漂亮,氣不氣派的決定性因素就是那個參與招標的公司都能拿出多少錢投資,又有招攬到多少資金的能力。
而算上後續能在下遊企業手裏收回來的,每家對這個項目都有自己的預算。
例如唐明給團隊開出的最高價碼就是不超過三千五百萬,實際上這已經遠遠的超出了落岸的注冊資本,甚至遠遠超過了程整個三城流動資金的數量,但如果加上後期從下遊企業手裏收回的資金量,這個項目還是大有賺頭的,保底估計也要在五百萬到八百萬。
這還是受限於現在三城在河內地麵上的知名度和號召力沒辦法和新義安還有義和社團比較,如果是森林地產或者河江地產接手這個項目,利潤最起碼也在一千萬這個水平線。
但是這也不以為著唐明真的完全放棄了這個項目的競爭。
他做招標這方麵的事情年頭不短了,有些時候中標這件事情,其實是有一些運氣成分在其中的,並不能單單依照實力而論。
比如當年唐明就曾經參與過一個內部招標的項目,那也是讓他一戰成名的重要經曆。
當時到場的都是關係戶,而有兩家實力最強的企業,背後的靠山勢力也相當,都是在當地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這兩位在到底把項目給誰這個問題上僵持不下,甚至直接拖累了項目進度,直接惹火了兩個人的上級。
上級一是認為他們的吃相太難看想敲打敲打他們,二是確實無論給誰,很多事情都沒法平衡,所以幹脆直接就把項目給了當時並不太起眼的唐明負責的那家公司。
因為除了那兩家大公司之外,唯一完整的走完了招標流程,上交了標書還有保證金,真正做了工程規劃的就隻有唐明。
這家公司同樣也有靠山,唐明也因此得到了公司背後人的賞識,從此也算是一帆風順,一路走到現在。
所以這也養成了唐明的一個好習慣,無論對待什麼標,都會盡百分百的力去準備,而現在這種看起來局麵就有些捉摸不透,完全有一爭之力的標,他就更加的上心了。
和講標過程的全公開不同,預算審核這個環節則是放在私下進行,畢竟這裏麵要聊到的許多東西,還是有些敏感,換言之並不完全透明的。
唐明和秘書跟著接待人員進了市府後側的小會議室,這會兒各家負責這個項目的人都在門口等待,唐明和一些熟臉寒暄了幾句,緊接著就坐下打開了公文包。
預算審核這個環節十分關鍵,如果能走過這個環節,那剩下的公司能獲得項目的可能性幾乎是對等的,如果走不過這個環節,那也就直接回家了。
會議室的人進進出出,負責和他們對接的市府工作人員已經早早的坐在會議室裏了,一般負責這種事情的都是背後有勢力的,但身份不會太高。
所以他們說什麼話也就更加方便一些,就算出了事情,他們也能第一時間被放棄,不至於牽連到後麵真正負責整個項目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