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乾朝廷已經召見了在京鴻臚館的高句麗使臣,譴責其擅自出兵新羅,要求其立即退兵。

但高句麗使臣的態度模糊不清,直接選擇了冷處理。

因此才有如今早朝大乾君臣在這裏討論的熱烈。

“討論出結果沒有!已經吵了兩個時辰了,朕要你們這些文武官員是來耍嘴皮子的嗎!”

乾帝實在是忍受不了底下這群大臣的喧鬧,帶著怒氣開口道。

群臣見乾帝發怒,也是趕忙噤聲,一時之間,都做起了鵪鶉。

“趙愛卿有何看法?”

乾帝看向兵部尚書趙金明,此事關乎對外是否用兵,他這個兵部尚書最有發言權。

“陛下,如今我大乾北部邊關驅逐了韃靼人,而且裝備了嶺南的火炮和新式裝備。

若是隻是陳兵高句麗邊境,以武力迫使其退兵,是可行的。喵喵尒説

隻是,這畢竟是勞民傷財之舉,為了一個區區新羅,是否不智?”

趙金明算是朝堂少有的務實派,做事首先考慮的就是是否對大乾有利。

“趙大人此言差矣,我大乾乃是高句麗和新羅的宗主國,高句麗一向對我大乾不敬,倘若這次能借此機會震懾高句麗,恢複我大乾榮光,更能彰顯陛下的文治武功。”

吏部尚書張廉出列反駁道。

雙方各執一詞,很快便又吵了起來。

乾帝坐在龍椅上,腦海中在不斷地掙紮,從心理上他更傾向於張廉的說法。

自己若是能讓高句麗臣服,就代表著昔日前朝沒有做到的事,在自己手中變相實現了。

更能彰顯大乾的正統地位。

但是從理智上講,震懾高句麗至少調動十萬邊軍,幾十萬民夫,隻是糧草輜重就要耗費無算。

如今大乾雖然步入正軌,呈現一片向好的態勢,但如此勞民傷財非明君所為。

倘若震懾目的達到了還好,若是高句麗一意孤行,自己是打還是不打?

若是打了,結果像前朝一樣輸了,自己豈不是和前朝那位一樣成了昏君?

甚至韃靼人趁虛再次南下也不無可能,到時候大乾就危險了。

一個不好就會動搖大乾的穩定,其中的政治風險是乾帝不得不考慮的。

“先讓遼東的邊軍在邊境進行演武吧,暫時先看看情況。”

最終乾帝做了一個中間的決定。

震懾可以,但不會大規模調動軍隊,隻讓在遼東的五萬邊軍進行演武,這樣最起碼給自己留了條退路。

於是,發往遼東的聖旨快馬送出。

跟著一起出發的還有兵部尚書趙金明,此次他被任命為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