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監國(2 / 2)

其實也沒什麼理由,隻因為那位監正的存在。

“不過也無事,監正兩不相幫,那就各憑本事。”

中年書生點了點頭,他也不會插入皇室與欽天監的複雜關係當中,正如欽天監不會插入各位皇子的博弈當中。

思慮片刻,中年書生說道:

“既然如此,那人確實非同一般,可能他自己也是在避免與朝堂勢力發生接觸,其他各位……也都沒有找出他的蹤跡。不過,請殿下放心,除了撒出去的諜子,其他各地方也在探查他的線索,相信還是能夠找出他的蛛絲馬跡的。”

“嗯,如果找到了,不要打草驚蛇,更不要有任何冒犯。他值得我親自去一趟。”

李晚眉頭微挑,端坐起來,雙目炯炯,一掃疲態,信心滿滿。

這大梁境內,稍有眼界都應該知道此時這天下最具權勢的人,就是這位監國的太子!

無論是求取名聲還是財富、地位,亦或是美女枕席,這位王朝的執掌都能夠滿足。

他需要的隻是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中年書生聽到這裏,也知曉了太子的想法,便站起身來,向太子行了一禮後告別而去。

作為李晚的幕僚,他自然需要鞍前馬後,為某個未來而綢繆。

那個橫空出世的奇才若真有本事,必須要全力招徠。即使擱置不用,也萬不可讓其他對手得此強援。

隨著暗門關閉的聲音,李晚也重新躺了下去,就這樣看著天穹處的雕梁畫棟,陷入沉思。

至於這位太子爺究竟在想什麼,就沒有人知道了。

過去十幾日,太子入閣後並沒有什麼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應事務大多沿襲舊例,並無缺漏。

那日的驚天之變,導致內閣各位大人,六部主事原本都有些心驚膽戰,如履薄冰,生怕這位太子爺心血來潮,朝令夕改,順便殺雞儆猴。他犯了錯當然無所謂,畢竟他是未來的君,而他們是臣,要如何就得如何。

後來也他們漸漸心安,這位儒雅的太子爺終究沒有太過幹涉日常事務,除了要求禮部在著手準備今年春祭之外準備去龍虎山求香敬天的行程外,便沒有什麼別的了。

在群臣心中,這位生下來就是皇族貴胄的皇子,並沒有被這近乎九五至尊的權位腐蝕,沒有操起權力的屠刀掀起腥風血雨的黨爭,一如以前一般溫和待人,實在有聖王的風範。

這些讀書人眼中,最為厭惡的就是操持皇帝權柄後胡亂施為的人。那日的變化究竟如何,他們自然不清楚,雖然思前想後,好像與這位太子爺逃不了幹係,但如此現狀,已經能讓他們滿意了。

一時間,李晚在朝中的威望越來越高,甚至隱隱被許多朝中重臣視為皇帝百年以後可以開創千秋盛世的寄托。

唯有一處,被一些夫子指摘,因為這位太子爺,並非是皇後所出,而是皇貴妃的子嗣,甚至於他都不是嫡子,而是次子。

庶次子的身份,本來連親王乃至於藩王的位置都難以得到。隻是當年不知為何,李晚竟是被皇帝被冊封東宮。

然而李晚雖然名聲在所有皇子中都找不出幾個能夠與他媲美的,但這並沒有辦法完全衝破千百年來嫡長子繼承的祖宗之法。

這或許也是其他暗湧的勢力最能拉平與太子之間差距的所在了。

那所不通人情的書院,主宰這世間的文脈傳承已經不知道多久,這文脈傳承又通過無數步入朝堂的讀書人化作了曆代王朝的法脈根源。

若是沒有書院承認,上台的君主即使強行登基,也不過是忽微而起,忽然而落。

曆史的變遷已經說明,幾乎所有與書院核心禮法相悖的倒行逆施,都難以長久,便是最為強大的天下王朝之始,最多也不過二世而亡。

這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不是上古諸位聖王所推崇,卻是周公與至聖都點頭承認的存在。

現在的讀書人即使再如何狂妄,都不敢與這兩位聖賢作對。若不是後來世事變遷,更有幾位陪侍文廟的聖人作出注解,李晚當太子是連一分可能都沒有的。

即使如此,李晚若要保住這個位置也必須謹小慎微,但凡被人抓住了小辮子,可能就無法翻身了。

當然,曆代王朝也不可能任由書院插手。

最開始至聖、亞聖等聖人橫壓四方,自然沒有半分辦法,但後來書院被那位千古一帝壓製,可以尊稱聖人的存在幾近斷絕,便落入式微。

可惜那位皇帝突然崩逝之後,書院東山再起,王權再度式微。

直到某位讀書人脫離書院,站隊王權,開創太學,後改為國子監,王朝的更迭雖然仍然有七八分受製於書院,卻也不至於再無還手之力!

。您提供大神燈芯糕的飲刀風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