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
出城之後,策馬狂奔。
時間緊迫,三月之後出征,賈蓉必須要整合神京城附近騎兵,統一訓練,形成戰鬥力。京營八營,其中騎兵最多的就是虎賁營,差不多有五千騎兵。
其餘七營,多則三千,少則一千,京營八營合共兩萬騎兵。
神京城周邊駐軍,勉強可以調集五千騎兵。
不足三萬!
再加上吃空餉的名額,能夠聚攏一萬五千騎兵,都是賈蓉最理想的數量。
大周武備鬆弛,已經不是一年兩年。
從當年薩爾滸一戰,大周盡失關外之地,除卻北疆軍陣軍卒還有戰鬥力,內地的武備,說是鬆弛都是看得起的名詞,可以說糜爛不堪。
就以京營來說,名冊中兵額二十五萬。
實際上不足十五萬。
甚至更低!
出了京城,賈蓉派出親兵,持他手令,前往其他七營,調集騎兵。賈蓉直奔虎賁營,作為虎賁營都督,馮子振還沒有卸甲歸田。
來到虎賁營的時候,賈蓉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將軍,神武大將軍馮唐族兄,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將,精神抖擻,縱然須發皆白,腰杆挺得筆直。
歲月不曾壓彎他的脊梁,見到賈蓉微微彎身拱手:“賈縣公。”
作為虎賁營未來繼任者,賈蓉現在雖是虎賁營都督,馮子振依舊也是都督。馮子振幹脆直接以爵位敬稱。
“馮將軍!”
這位老將乃是當年縱橫沙場的悍將,排兵布陣,大周之內都是數的上數的。不僅馮子振,馮子振的族弟馮唐也是悍將。
大周還能上馬統兵的大將,馮家兄弟絕對在這其中。
據聞,當年武宗皇帝北征蒙古,馮子振斬將奪旗,功封三等伯。
每一個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都值得人尊敬,也必須要尊敬。縱然馮子振已經老了,在賈蓉心中,他依舊是英雄!
英雄不分年齡!
或許感受到賈蓉的尊敬,馮子振很是欣慰:“賈縣公,請!”
“馮將軍請!”
兩個人惺惺相惜,賈蓉敬佩這位老英雄,而馮子振很是欣賞這位軍中後起之秀。
大周已經多年未曾出現,能夠獨擋一方的悍勇之將。
馮子振今年六十三歲,早就應該解甲歸田,享受榮華,就是沒有後繼者,這才不得不繼續擔任虎賁營都督。
馮子振也曾培養族中子弟,馮唐的族弟之子馮紫英,他的兒孫,他不是沒有不用心。
然而統兵作戰,終究是靠天賦。
有天賦就算是不讀兵書,也能統兵作戰。
沒有天賦,熟讀兵書,倒背如流,也是紙上談兵。
“賈縣公少年英雄,青年之中,可謂是領軍人物。”
馮子振毫不吝嗇自己的欣賞,賈蓉以寧國公府,唯一嫡係承爵人身份,孤身一人前往山海關,不借助家族任何的力量,靠自己的實力,從小兵做起,拚殺出一個縣公爵位,可見其能力。
雖沒有大型統兵作戰的功績,僅僅這膽魄,就無人能及。
擅長把握時機,這就是作為將軍,最為根本的能力。
僅僅是懂得排兵布陣,而沒有戰場敏銳洞察能力,最終結局也隻是敗北,損兵折將。
賈蓉出身富貴,卻投身行伍,拚殺一個封妻蔭子,不說整個大周,隻說神京城內,這麼多勳貴子弟,能有幾個?
“馮將軍過獎。”
能被馮子振這種沙場數十年的老將如此誇讚,賈蓉內心還是頗為激動的。這是得到了老前輩的認可,這是一種榮耀:“征戰沙場,我還需要磨礪。”
山海關從軍那幾年,賈蓉熟讀兵書,數年時間實踐,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戰術。然而賈蓉摸索出來的戰術,畢竟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
賈蓉統兵作戰,最多隻是率領五千騎兵。
為將者,戒驕戒躁,賈蓉希望驗證自己能力,但是也會謹小慎微,不敢狂妄自大。
“賈縣公,這是虎賁營名冊。”
馮子振傲然說道:“虎賁營合計將校軍卒三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算上我在內一個不少!”
賈蓉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