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上下一致都認為,慶元帝不能再待在皇位上,朝廷各級官員沒有人想要一個殘暴虐殺的皇帝,這時時刻刻威脅著他們的身家性命。
關於繼位人選,很多文臣主張依據祖訓,應該父死子繼,雖然新太子因為新後的緣故理應被廢,慶元帝沒有了嫡子,但是慶元帝還有其他庶子,選年紀最長的皇子繼位理所應當。
但是勳貴大臣,尤其是領導發動政變的宋國公趙端和忠國公韓澤等人堅決反對,他們主張理應立先帝的嫡子秦王柴邕繼位。
他們的理由是慶元帝暴虐可比桀紂,甚至無故殺妻殺子,自絕於祖宗天下,若是再有他的子孫繼位,以後會後患無窮。
勳貴其實想的是慶元帝若被尊崇為太上皇,誰知道他的子孫後代會不會清算他們這些政變的主謀,太後和秦王已經向他們許諾,若是秦王繼位,會重重酬謝他們。
而且潘太後也是出自勳貴之家,他們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是為何太後一找到他們,他們就轉身支持秦王的原因。
現在外麵的人都把他們看成是秦王的人,勳貴和柴邕已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而這裏秦王柴邕的態度是對皇位勢在必得。
他若是不能繼位,等待他的隻有死路一條。
他已經把自己的野心赤裸裸的暴露出來,任何一個其他人繼位,絕對是容不下他的。
正當兩方爭論不休的時候,潘太後站了出來,她痛斥慶元帝的種種忤逆不孝的罪行,聲淚俱下的訴說慶元帝絕不可成為太上皇。
這下文臣也明白太後的心意,她不想立自己的孫子,忤逆不孝的罪名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承受不起。文臣又看著殿外虎視眈眈的禁軍將士,隻能違心同意秦王繼位。
隨後太後頒布懿旨,曆數慶元帝的種種暴行,最後用“以母廢子”的名義廢除了慶元帝的皇位,改立秦王柴邕為新皇帝。
……
洛陽城正在吵吵鬧鬧的上演廢帝和立帝的戲碼,當新帝繼位大赦天下的消息傳到武安耳邊時,武安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他現在實力還不夠強,自然不希望現在就大亂。
不過他知道天下就要亂了,一個規則被打破,以後會有無數的人爭相效仿。
以母廢子!
也不知是誰想的好主意,潘太後把責任擔了過去,這樣已來秦王和政變的勳貴就不會背上叛逆的罪名了。
……
接下來,武安抓緊時間訓練士卒,在校場訓練了兩個月後,騎兵繼續留在校場,步卒和水軍的士卒轉移到海島上繼續訓練。
待十艘五百料的大海船到來後,武安找了幾個朝廷水軍的老卒做教頭,並且自己帶著水軍士卒一起訓練,並開始練習怎樣捕鯨。
當水軍士卒聽到武安要帶他們捕鯨時,有些人嚇得驚慌失措,這些士卒大都是從海邊漁民中招募的,自然明白在海上大魚的威力。
不過這兩個多月的整訓,讓他們習慣的服從命令,在武安的示範下,一個接個的拿起帶著繩索的魚叉開始訓練投擲。
為了消除水軍士卒的恐懼,武安有意告訴他們,早在一千多年前,秦始皇東巡就帶領秦軍射殺過鯨魚,而且正是在青州一帶。
武安不用弩箭射殺鯨魚,不僅是要提高水軍士卒的勇氣,而且是要在捕鯨過程中訓練水軍的團結協作能力。
如此過了一個月,快到四月份時,海島上的工坊終於大體建成了,各種製造肥皂的石灰石、天然堿、草木灰也已備齊,就等大量油脂了。
這一日,當武安派出的哨船回來報信,終於在附近發現鯨群時,令人激動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其實最早的捕鯨活動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當時就有北極一帶的居民利用石具捕鯨。在公元前一百年前後,古代的愛斯基摩人和北美的印第安人就依靠捕鯨來獲取肉食、燃料以及製作工具的材料。
古代捕鯨主要用帶繩索的魚叉、標槍、銛等工具,采用投擲、射擊的方式射入鯨體進行捕撈。
武安他們準備的是帶倒鉤的魚叉,魚叉的後端連著繩索,長長的繩索後麵還有五六個封閉的空木桶,這樣投中鯨魚時防止它們潛入水底跑遠。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武安站在船頭遠遠看著一頭頭龐然大物,輕聲念叨著《莊子·逍遙遊》,不過他不是為了格物致知,以求練成北冥神功,這次他要親自帶隊來捕鯨魚。
這次他把所有十幾艘新舊海船都帶了過來,離著鯨群很遠,每艘海船都放下三隻能容一二十人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