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渾諡號唐太祖,其死後由婉妃所生三皇子繼位,是為唐太宗。太宗繼位後,銳誌改革。一方麵加強中央政權,設立中書省六部九卿。然後將天下分為十三道,為河南道、河北道、山東道、河東道、隴右道、狄道、巴蜀道、荊楚道、江淮道、江東道、江南道、吳越道、嶺南道。每道設節度使一人,總管軍、民、財政大權。下設布政使管理行政,指揮使掌軍隊,按察使統管一道監察司法大權。道下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針對一些重要的軍事重地,設立兵州,設置刺史,統管一州軍政大權。同時,道、州偶爾會設立大都督一職,統管全部大權。
中書省設立丞相,統領六部(吏部、禮部、戶部、刑部、兵部、工部)十三道。另設九卿,都察院,禦史台。又擔心丞相相權過重,設立武英殿,文淵閣大學士,以分相權。對於京都重地,設立禁衛軍製度,歸皇帝統禦。另設錦衣衛,監視百官萬民。軍隊方麵,設立東西南北中五軍都督府,統領編練天下軍隊。為了便於在短時間內集結軍隊,對付邊關敵人。太宗皇帝組建四大軍團,一為鎮北軍團,張浪為主帥。二為鎮南軍團,許由為主帥。三為狄道軍團,太宗自己親為主帥。四為安西軍團,由朝廷指派主帥。對於修行者的佛宗、道門。太宗皇帝親自封道門為國教,重視道門。同時自己卻加入佛宗,為佛宗代修入世弟子。為了擔心道門太過於強盛,太宗親自將道門分為東西南北四門,四門各自設立一門主。但道門隻設有一人為宗主,即為國師。同時,招攬天下不是修行者中的英才,科舉取仕。
太宗二十二年,唐律成書,後世子孫須以唐律為準。
故事發生在太宗之後十三代帝王唐慶宗天佑年間。
唐慶宗天佑十八年,初春。京城來了一群人,停在了宋州陳縣的李家寨。那李家寨的族長,帶著寨中幾個長輩人,齊刷刷的跪在那裏迎接。隻見有一人騎在馬上,大聲喝道:“李家寨,是為太宗後裔。今已為普通百姓,尚不思為國盡忠職守,卻惹來如此荒誕之事,著實可惡。奉陛下口諭,罰李家寨所有男丁,三月不食肉,欽此。”
說完,那些人立即騎馬離去。隻留四人,以作監督。
李家寨原本皇族後裔,奈何此時除了族長還是子爵,其他人已經是地道百姓。靠著祖上功德,留有千畝良田,耕地為生。那李家寨族長,招呼四人進了寨中。安排人準備好四人食宿,便領著幾個族中長輩,去祠堂磕頭謝恩去了。
且說李家寨中,有一李興德老漢。此人有四子二女,其中長子長女已經成家。還剩二子已經退學出外經商,三子在寨中私塾讀書,四子還未到上私塾年齡。兒女已然成人,平日裏在家做些家務,尚未婚配。
李興德回到家中,喚來三子四子道:“上月祠堂之事,皇上下令,我們李家寨男丁三個月不能吃肉。你們倆記住了,這三個月不能吃肉。朝廷有人來監督,你們要遵旨照辦,不可再生事端。”說完,便回屋去了。
那李興德三子,名叫李澤。其實按照族譜,應叫李盛澤。奈何從小李澤李澤這樣的叫,也就習慣了。那李澤今年已經十二歲了,在私塾學習很好,天資聰慧。早已被私塾老師認可,可以參加鄉試的人。李興德四子名叫李潤,此時不過六七歲,著實貪玩。聽得父親這樣說道,便悄悄的告訴李澤:“哥哥,我想吃肉。”
那李澤拍了拍他的腦袋,說道:“父親已經說了,三個月不能吃肉,忍忍吧。”
第二天私塾課上,李澤趁著課堂答辯,提起不準吃肉的禁令來。那私塾老師何等聰明,立即訓斥李澤,不可妄言。最後,一起參與討論的三人,被罰去祠堂跪拜謝罪。不想私塾先生未明言是在寨中祠堂還是南祠堂謝罪,三人居然奔南祠堂而去。
原來,這李家寨有一個南祠堂,其實就是他們李家寨先祖陽夏公的陵寢之地。這陽夏公是陳王的二兒子,因大兒子世襲了陳王爵位,所以陽夏公這一脈就居於李家寨,世代耕田讀書為生。後來李家寨出來一位侯爵,在寨中建立一個新的祠堂。所以,後人就來此祠堂祭。而那個埋葬著陽夏公的南祠堂,日漸荒廢了。
三人來到南祠堂,不是沒有目的的。原來這南祠堂,地處李家寨西南,位置極為偏僻。再加上多年未有人來拜祭修繕,已然破敗不堪。由於須經過一片墓地,故而更加人跡罕至。三人來到祠堂,跪下。可是沒有過多久,就都坐了下來。
其中一個叫李弼的人說道:“李澤,你知道三個月禁肉令吧。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皇帝下達了一個這樣的禁令。”
不等李澤回答,旁邊的李盛雄接道:“我也是知道了,我父母特意叮囑我,知道我愛吃肉,可憐我們家的雞仔了,不能讓我吃嘍。”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三人欲離開祠堂,不想祠堂後麵有響動。這一下子,激起三人的好奇心。於是三人出了祠堂,爬到後院的牆頭上,一探究竟。
原來,祠堂後院住著一個人。此人並沒有太在意他們三人,也是看到了他們三人在牆上看著自己。仍舊在那生火,把宰好洗淨的雞架在火上烤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