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朱元璋想起了他那個兒子五次掃北。前期也就罷了。後期根本是為了打仗而打仗。朱元璋暗暗評價他:“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隻是這些心思,何夕知道。而朱標不知道。朱標不明白老父親為什麼冒出這一句話,但是他下意識為燕王說好話,說道:“父皇,四弟還小,又遠在藩地,沒有父皇您的教導。這些事情自然不懂的,再長大一點就懂了。”
朱元璋看著朱標的眼神有些複雜。
自從知道朱標壽命不長,就在朱元璋內心之中結了一個疙瘩。如果朱標能活到他後麵,什麼靖難不靖難的。根本不可能。隻是朱元璋到底是開國帝王,他一方麵覺得給朱標找一個好郎中。另外一方麵,就是思考朱標如果救不過的後備計劃。
這無關父子之情,是一個皇帝的本能。即便朱元璋再喜歡朱標也是沒有辦法。
朱元璋問何夕說道:“何夕你說說吧。”
何夕說道:“西南之地,乃古之西南夷。山高路遠,貴州,咳咳,”何夕忽然想起了,而今貴州那片地方,還不叫貴州,貴州是明代才有的名字。他立即改口,說道:“很多地方,地無三尺平。交通不便。遍地土司,難以統治。甚至今後即便打下來,恐怕也要派人大將鎮守才行。但是雲南之地,可分為內雲南,與外雲南。內雲南,就是昆明,大理一代,外雲南,就是雲南往西南一代,對中原百姓來說,道路艱難,窮山惡水。卻與天竺相通。中原不占據雲南,一旦為異族所侵占,則西南為其所有,四川,廣西,湖廣,皆被其害。於天下而論,如隋唐之高句麗也。今日梁王不振,有大兵而不能用,他日有雲南者,就不是梁王這等酒囊飯袋。朝廷該如何?”
“臣以為,為長遠計,雲南不可不下。”
朱元璋聽了微微皺眉。想起了何夕所言的沐家。開國功臣與大明全始終的,唯有沐家而已,大明在陸地上最後的堅持,也是雲南而已。其實按照朱元璋原本的意思,並沒有一定要拿下雲南的意思。後來動兵,也有幾分形式使然。而今何夕講解明朝的曆史,讓他的想法有了偏移。
雖然說,何夕所言的有外族在雲南立國,會影響大明。也是原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多是朱元璋想多給後世子孫留一下份基業。
朱元璋說道:“此事下發五軍都督府,等你徐叔叔從北平回來,再好好商議一下。”
太子說道:“兒臣明白。”
朱元璋隨即又從宋濂代擬的奏疏之中,選出了好幾個不滿意的。當這太子與何夕的麵,一個個修改了。一邊修改,一邊教育太子與何夕為什麼這樣做。
同時也讓何夕對現在的大明更加了解了。
洪武十四年的大明,與很多印象之中的大明是完全不一樣的。武將的地位太高了。一般來說,在本省有差事的勳貴武臣,是淩駕於整個三司之上的。而為了訓練衛所軍,備兵防虜,為了修建城池,為了剿滅流寇土匪。為了抵禦倭寇。等等。
都需要各地有勳貴武臣坐鎮。
朱元璋為了防止,這些武臣在地方時間長了。盤根錯節,乃至於割據稱雄。頻繁地調換武臣。還頻繁下詔書,要求各地勳臣不要幹預民事。
而頻繁下詔書,不正是代表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勳貴武臣。根本不在乎這些。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頻繁幹預政事。
這還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麵上,那就是朱元璋本身除卻對北元的戰事之外,他對其他戰事都不感興趣,甚至對雲南梁王,也是不得不動兵。才下定決心動兵。
這是為什麼?
這代表朱元璋一種心態的轉變。
他覺得,最大敵人,已經是在內部,而不是外部。繼續對外征戰,敗了是朝廷的損失了,如果勝利了。卻是領兵大將的權威增加。對朱元璋的威脅加大。
在曆史的下遊,很多人都覺得,大明數百年的傳承,都是板上釘釘的。當時的人卻未必這麼想,加上朱元璋稱吳王,才二十幾年了。大明政權,遠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根深蒂固。
很多戰時臨時的舉措,一直存在,影響著這個國家。最重要一點,就是武將擅權。
。您提供大神名劍山莊的大明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