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曆三百一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這場準備了個把月,卻隻持續了幾天的戰爭即將接近尾聲。
整個南線,豫軍再次集結兵力,想一舉拿下晉軍。
這次豫軍集結了兩個軍,七個師的兵力。
而晉軍則隻剩兩個師,外加幾個被打散的旅。
後麵還有一個皖軍的陸軍集團軍。
這場仗打下來是九死無生的。
但是,李仁宗沒有接到任何關於撤退的命令。
想來,嚴喜山是已經打算放棄他們,求取一線生機了。
想要用十三軍保住自己。
二十九軍牽製敵軍,給十三軍一個死守的準備機會。
否則,一旦南線撤退,整個晉地都將暴露在盟軍(以後把豫皖聯軍稱為盟軍)的鐵騎之下。
早上八時。
豫軍已經做好了渡河的準備。
現在萬事俱備,隻剩皖軍從後方打響這一仗。
昨夜經過長途奔襲。
皖軍已經抵達了運城後方。
皖軍的集團軍的兩個師分別從後方和側翼包圍了運城。
防止有敵人從大後方支援偷襲。
而剩下的一個師則是負責從晉軍的後方打響這一仗。
此刻,在運城的李仁宗是絕望的。
整個戰場上再無翻盤的可能。
即使他的軍事才能很高。
現在也再無施展的餘地。
與冷兵器時的衝鋒陷陣不同。
在熱武器的戰場上,除非對麵毫無鬥誌,否則根本不可能以少勝多。
而且,地理位置也允許他打出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運城周圍都是平地。
而且二十軍絕大多數兵力在黃河沿岸。
他李仁宗此次隻能唯死而已。
很快,皖軍陸軍集團軍負責進攻的師已經來到了晉軍的後方。
雖然,晉軍已經得知了消息,開始收攏兵力,防守後方。
但是,隨著兵力的收縮,防線的變小。
豫軍渡河的難度也同時降低。
正麵戰場上。
皖軍開始發動進攻。
這次皖軍沒有選擇炮轟。
在陸地上,有優勢的情況下。
炮火還是要少用點。
畢竟誰都沒有係統,不像趙一,隻要有錢就有彈藥,還賊便宜。
對於軍閥來說,彈藥是極其寶貴的。
在這個年代甚至比人命還寶貴。
原料,兵工廠,技術等缺一不可。
否則你就造不出彈藥。
隻能越打越少。
或者從別人手中高價購買。
所以,這一次,皖軍直接發起進攻。
當這邊槍聲一響。
豫軍那邊也開始立馬進攻。
頓時,槍聲從四麵八方響起。
戰場上,開始有人倒下。
河麵上也開始有人倒下。
不過,這次,局勢和之前完全不同。
豫軍在渡河的正麵戰場上並沒有部署多少兵力。
而是把主要兵力放在了晉軍收攏防線後的空餘處。
那裏,他們幾乎不會遭受到什麼襲擊。
空缺處,豫軍已經成功登陸。
戰場上,整個局勢分外明了。
盟軍就像是包餃子一樣不斷的蠶食著晉軍。
晉軍一點一點的收縮著防線。
運城中,整個前線指揮部內已經是怨聲載道。
有些貪生怕死的軍官已經偷偷的趁著李仁宗無法顧及的時候出逃了。
但是,那些不懼生死的軍官還想著堅守第一線。
用保衛指揮部的一個團在城市中緊羅密布的布置著防線。
妄圖在最後一刻同盟軍打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戰。
或許是左士合想合豫軍一起回合後再攻打運城。
俘虜這個前線的上將指揮官。
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攻打運城。
而是給他們防禦的時間。
也有可能是皖軍足夠自信。
要是趙一在此處,是絕對不允許這件事情發生的。
他會在第一時間炮擊指揮部,或者直接讓裝甲部隊開赴城中。
若是有威脅的直接打死。
不造成無故的兵力損失。
因為每一個戰士的生命都是寶貴的。
能減少沒必要的損失就減少沒必要的損失。
但是,顯然,左士合不這麼想。
他隻想在王宗的麵前好好的嘲諷一番。
以顯示他比王宗更加有能力。
為了什麼狗屁的麵子,就要戰士們去送命,這對於趙一來說是不可理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