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鬆穀草堂老道長給淩家子弟們講解《易經》,說“善易不卜”!
我不由得聯想到在現代曾讀過的《命自我立》,發現袁了凡“命自我立”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善易不卜”的真人演示。
證明了一個道理:人是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先天的命運!前提必須是依天道而行。
老道長繼續說:《易經》的六十四卦,是把宇宙所有的事物進行歸納概括,總結成六十四種代表情境。當我們感到前路迷茫時,不妨打開《易經》,從中找到對應的情境,從卦的爻辭,尋找對策。
這時一位淩家子弟舉手了,老道長微笑示意他可以提問。
這位淩家子弟站起來說:道長,你不是說“善易不卜”嗎?怎麼現在又建議我們在感到迷茫時,打開《易經》,尋找對策?
老道長微笑著說:
是的,“善易不卜”!孔子說過,如果僅用《易經》作為趨吉避凶的工具,真是浪費了這本曠世奇書。
每一個人的一生,從來到走,都是一個人的旅行;那些出現在生命中的往來過客,在一起隻為有朝一日的分開;人終歸要學會與內心的孤獨和平相處。
內心感受到的這份孤獨,正是生命旅途中的迷茫;當你成功走過迷茫,並非說你不會再感到孤獨,而是在回望過去的時候,你會釋然;這份釋然,就是生命的成長。
《易經》裏說的都是前人已驗證的真理,具有指導人生的作用。
迷茫時,打開《易經》,是為解惑,非預測未來。
這時一位淩家子弟舉起了手,老道長示意他可以提問。
這位淩家子弟問道:道長,既然打開《易經》,就可以解惑,這不等同於把控未來了嗎?為什麼說不是預測未來呢?
老道長微微一笑說:
我這裏所說的“解惑”,此惑是指已經真實發生不可逆轉的事實。你尋求的答案隻是成因,期望再次發生或發生類似的事時,能防患於未然或引導事情向想要的方向發展,並非是說一定能改變這件事的結局。
從事物發展過程中,掌握了運作的規律,從而預測結果,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發生,但僅限於高人;我們普通常人,沒有博大精深的學識,是難以做到準確預測的。
任何事件發生、發展乃至結局,都會被很多不同的因素左右,未到最後,不知結果如何。
但當你對失敗進行反省時,你會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作出幹擾,引導事情走向你想要的結果。
這就是學會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的重要性。
淩家子弟紛紛點頭。
老道長繼續說:《易經》裏經常提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請問誰可以告訴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