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可以因為利益而向華夏施壓,同樣可以因為利益向蘇聯施壓,所以,他們一樣會為了利益而盡全力阻止蒙古地區爆發新一輪的中蘇衝突,因為這樣不但會削弱他們蘇聯的軍力,而且也會讓華夏出兵中東和北非的計劃大大延後。
料定英美不可能允許蒙古地區打起來,所以斯大林幹脆就玩起了拖字訣,無論你們怎麼說,我就是不和你們談!反正你們也不敢讓蘇聯被德國打垮,就算我不談各種物資照樣的給我,除非你們不想讓蘇聯拖住德國人的三百萬大軍了!
英美不敢真的讓華夏進攻蒙古從而拖垮蘇聯,但是又想要華夏加入盟國出兵北非阻止隆美爾,眼下美國人才剛剛開始戰爭動員,盟軍能夠指望的現成兵力也就隻有華夏了。
被斯大林這麼一耍賴,英美都鬱悶了,尤其是英國更是痛不欲生,眼看自己的生命線蘇伊士運河隨時都有可能被切斷,而華夏就是死咬著不給蒙古不出兵,轉眼到了斯大林那裏人家不管怎麼說就是高掛免戰牌裝作壓根就沒這事,生氣歸生氣,還真沒人敢讓華夏就那麼出兵蒙古武力收複國土。
僵持之下羅傑再次提出了一個提案,那就是華夏保證不在中蘇邊境地區和蘇聯發生衝突,同時華夏可以在蘇聯交付蒙古之前便出兵北非和中東,討要蒙古等地區的事情留給他們華夏去給蘇聯扯皮,隻要英美承認蒙古是華夏的領土,朝鮮和東日本應該有華夏占領就可以了。
對於羅傑這種不收款先發貨的態度英美自然大喜過望,立刻和羅傑簽署了一份公開聲明支持羅傑對於三國的領土要求——反正羅傑已經承諾不在邊境和蘇聯開戰了,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不過,羅傑同樣也沒有安好心,他的確不打算動用常規戰爭和蘇聯人較勁,但是,他還有著核子武器可以使用!
奧本海默主持的原子彈計劃半年前便生產出了一顆原型核彈,核武器沒有趕上中日之戰,現在倒是可以用在蘇聯人身上了。
就在先期準備出發的5個師正在集結登船的時候,一架瓊崖僅造了5架的4發噴氣式轟炸機在另一架同型機改裝的空中加油機的伴隨下直奔蘇聯烏拉爾地區而去,高空高速,蘇聯人的空軍根本無法阻止這家噴氣式轟炸機的行動,蘇聯的領空就如同沒有安裝大門一般。
這架轟炸機的目標是蘇聯烏拉爾工業區的核心——葉卡捷琳娜堡。
兩天之後,隨著一盒被瓊軍轟炸機空投下來的電影膠片送到莫斯科,送到了斯大林手裏,蘇聯人終於屈服了,盡管同盟國之間有著不可相互攻擊的條款,但是那在實力麵前根本就是一句空話,而核武器,就是華夏的實力。
最終,在英美兩國的調停下,蘇聯不再追究華夏的攻擊行為,作為補償,華夏放棄對東日本的要求,隻拿取蒙古和朝鮮。
四個月後,隨著華夏遠征軍在中東地區的逐步站穩腳跟,一個個由華夏扶持的阿拉伯獨立組織成立了起來,為日後華夏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壟斷地位奠定了基礎。
由於烏拉爾工業區最重要的鋼鐵城葉卡捷琳娜堡被夷為平地,蘇聯的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加上德國人的新式武器讓蘇聯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麵都沒有技術上的優勢,最終在丟失了莫斯科之後和德國單方麵達成了停火協議,割讓了大片土地從而實力大損。
而西線,隨著諾曼底登陸的失敗,以及德美兩國核武器的出爐,兩大軍事集團不得不放棄了對峙——美國人倒是不怕,可是德國卻擔心自己的城市被美國人一個個的核平掉。
隨著核平協議的簽署,世界被分成了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以華夏為中心的亞洲,以及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此外還有英蘇兩個遊離在三大軍事集團之外的強國。世界呈現出了三足鼎立的局麵。(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